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渔村剪纸,起源于黄骅海堡一带,内容以渔村风物人情为主,曾是渔民祈求平安、丰收的一种方式,其后慢慢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成为当地人婚嫁、过年必不可少的习俗。
我的母亲韩宝菊,是渤海渔村剪纸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小时候,她经常给我剪好看的窗花。在我眼里,母亲就像魔术师一样,三五剪就能把一张红纸变成各种好看的图样。耳濡目染,我喜欢上了这项艺术。
大学毕业后,我在一家国企工作,很快就升为区域经理,可谓春风得意。而此时,渤海渔村剪纸正面临着一些问题——贴窗花的习俗还在,但会剪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们更愿意去买制成品,机器生产大大挤占了手工艺人的生存空间。
那段时间,母亲经常跟我念叨:“渤海渔村剪纸的传承怎么办?难道就在我这一代失传了吗?”
对母亲的担忧,我深有感触。那一年,我始终在为一件事纠结——是否辞职。
一边是福利待遇和未来发展都特别好的“铁饭碗”,一边是前途未卜却又满怀热爱的传承之路。我明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但说实话,无论放弃哪一个,我都舍不得。
可母亲年纪越来越大,渤海渔村剪纸的传承,需要注入年轻一代的新鲜活力,我有责任把这项技艺继承发扬下去!
最终,我选择了传承。
辞职后,我三天两头往乡下跑,搜集传统图样和与之相关的传说故事。2012年,我拿出所有积蓄,成立渤海渔村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研发新工艺,到全国各地跑市场。与此同时,我还同母亲创办了沧州市第一家剪纸职业培训学校——渤海渔村剪纸艺术培训学校,并和黄骅市特殊教育学校合作,每周都会派优秀剪纸教师去义务教学。同年,我成立渤海渔村·韩宝菊剪纸艺术残疾人培训扶贫基地,定期到各乡镇残联进行义务教学。学员学成后,我们对作品进行回收、装裱和销售,让残疾人能劳有所得,用一技之长来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截至目前,我们已培训残疾学员300余人。
但一开始,剪纸并没有给我带来收益。前3年,我不但赔光了家底,还负债150多万元……为此,我成了很多人眼中的笑话,说我剪个纸都赔这么多钱!
但说实话,早在创业之初,我就做好了赔钱的准备。在我看来,剪纸技艺要想更好的传承下去,不但要让更多人学会这门手艺,还要让它变成可以挣钱的行当。
2015年,我策划开展了渤海渔村剪纸进学校、进单位活动,先后在20所中小学开设渤海渔村剪纸课堂,渤海渔村剪纸艺术培训学校成为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艺术系社会实践基地。
2016年,我和母亲受邀与黄骅市黄骅镇共同组织策划成立了东常庄剪纸艺术风情小镇,并建立了剪纸博物馆、剪纸体验馆、剪纸展销馆以及剪纸艺术中心,目前已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
这些年,渤海渔村剪纸艺术培训学校共培训学员1000余人,为剪纸技艺储备了大批后备力量。剪纸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也逐渐给我们带来收益。
如今,我们设计生产的剪纸作品,品种多、样式新、包装精,区域特色明显、创意内涵丰富,艺术中心集教学、设计、研究、生产、装裱、销售、收藏于一体,不但占领了周边市场,更远销香港、日本、新加坡、德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