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房资金迎来新一轮精准调控。近一个月以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金融监管部门集体出击,严查涉房资金来源,加强个人信贷管理,并明确提出严防消费贷、经营贷等违规流入楼市。
多地房地产金融强监管升温
“最近银行对‘经营贷’监管明显收紧。”李西(化名)对记者说,此前她本想借助“经营贷”在北京购买自己第二套房,但刚和中介咨询完就遇到严格的监管。
日前,北京、上海、广东等多地均发文,对辖区内银行经营性贷款、个人消费贷款风险开展排查,并加强对信贷资金用途的管理。与此同时,多家银行也已经启动自我检查,并对相关贷款的审核更为严格。
北京银保监局、人行营业管理部日前下发《关于加强个人经营性贷款管理防范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通知》。通知显示,监管部门将结合监管大数据进一步加强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检查力度,对因信贷管理不审慎导致的个人经营性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情况,将从严从重查处。
上海银保监局此前也发布监管文件,要切实加强信贷资金用途管理,高度重视信贷资金用途管控,强化用途警示;禁止发放无用途、虚假用途、用途存疑的贷款;防止消费类贷款、经营性贷款等信贷资金违规挪用于房地产领域。
目前广东的房贷合规性抽查趋严,银行内部审批也更加严格,对于收入和年龄不匹配的房贷情况也在进行审查。
“好经歪念” 涉房资金需严查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消费贷和经营贷对贷款用途不是指定的,因此银行对贷款的流向也很难进行有效的监控。2020年,由于整体的融资环境较为宽松,利率下行,部分人有冲动利用消费贷、经营贷等将资金套出来购买房产。
以“经营贷”为例,据了解,2020年,不少银行的房抵经营贷利率降至4%以下,个别优质企业甚至能拿到低至3.65%的利率,对比北京同期的房贷利率,“利差”直观可见,且可以先息后本还贷。“经营贷”本身是为了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发展,但是部分资金通过“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属于“好经歪念”。
广州大源按揭代理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大源表示,3-5年期经营贷,由于先息后本,这就为炒房者提供了“时间差”——只要在3年或者5年内出售该房,就不用面临还本的压力。同时,还有二次申请经营贷的可能性。据广州办理按揭的中介机构介绍,目前,二次申请经营贷或者其他类似贷款还是有可操作的空间。借助过桥资金,完成第一笔经营贷还款,可以再重新去银行申请。如若监管严查,导致贷款审批条件严格,额度进一步收紧,部分购房者很有可能面临债务违约风险。
楼市走向仍待观察
除了严查经营贷、消费贷等资金违规进入楼市,多地也出台其他举措管控入市资金。2月8日,深圳住建局发布全市3595个住宅小区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有消息显示,深圳建行、光大等多个银行已开始按照上述成交参考价格作为该行按揭贷款的参考依据。“日前住建部门发布的参考价格基本是真实售价7成左右,这意味银行可批贷额度将大打折扣,有力降低购房者购房杠杆。”一位业内人士说。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下一步调控效果如何,就看严查资金违规入房市政策的执行力度。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也认为,监管部门对经营贷流入楼市严查体现了对房地产金融的强管控信号。这会促使一些商业银行、中介机构等在信贷方面审查更加严格。严跃进认为,对于一些后续想借助经营贷购房的人,操作空间会降低。客观上将会使得房产市场有所降温,尤其是一些热点楼盘。他表示,落实“房住不炒”,资金管控一定要到位,这样房地产市场才会更加趋于平稳。
据《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