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招聘就业市场暖流涌动。线下、线上探访各类招聘活动,记者发现不少企业招聘都要求“年龄限35岁以下”,有的甚至提出“员工90化”。
进一步调查发现,当下很多用人单位仍然热衷于收割“青春红利”,靠青壮年人力资源参与同质化、低水平市场经营竞争。这种状况,导致“35岁+”与“40岁、50岁阶段”人群一道成为“就业困难人群”,部分职场人士面临失业、家庭收入下滑等困境。
“35岁+”,找工作、换工作、稳工作都亮“红灯”
“裸辞”的37岁IT员工王海文,在春节过完之后,信心满满走上了“再就业”之路:“之前的单位工作环境不太适合我,早就想换工作。十多年的工作经验,找个工作应该不难吧?”
让王海文没有料到的是,看了很多就业网站、跑了多个面试,原本认为自己最有优势的工作经验,却因为年龄“超标”,成了就业途中的“拦路虎”。
“很多单位直接写明‘限35岁以下’,面试原本还聊得挺好,一问我年龄就‘秒拒’。”王海文有点想不通,自己10多年的技术经验,在35岁的生理年龄面前,竟然一文不值。
“35岁职场荣枯线”现象,几乎在各个就业场景下都存在。公务员考试,大多要求35岁以下;在企业招聘中,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除了特殊职位另作要求,大多数招聘也都限定了35岁以下;一些互联网公司近几年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时,也将35岁确定为一个分界线,甚至部分公司明确要求“员工90化”……
“35岁以上的不要,那35岁以上的都不用工作了?”一位在网络发文抱怨工作难找的网民,得到了这样的答复:35岁之后,人脉多的卖保险,人脉少的开滴滴,没人脉的送外卖……
“小于35岁”是“人力资源”,“大于35岁”变“人力成本”?
“年轻人有干劲、有精力,对工薪要求低,对上升空间期待值高,生活和家庭的牵绊少,创新创业意识更高,对工作的适应力、可塑性更强,自然更受到企业的青睐。”一位互联网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告诉记者,“企业老板看重员工的年龄结构,认为其是公司成长性、创新性、活力值的体现,并把这个纳入对人力资源的考核目标,对于有选择余地的公司来说,‘小于35岁’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一位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公司招聘明文规定,分支机构中层管理人员年龄不得超过35岁,总部中层年龄不得超过40岁。如果的确需要招聘超龄人员,不仅需要层层特批,甚至还要扣减招聘所在分支机构的年度预算。
“对于很多单位来说,如果你没有无可替代的竞争力,年满35岁即被视为已经触碰了‘年龄红线’。在很多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看来,年满35岁的人就是‘生活琐事多’‘工作精力有限’‘身体健康有风险’的代名词,从而不得不面临‘招聘不考虑,提拔靠边站’的尴尬之境。”人力资源管理师朱丽亚说。
多位受访者都表达了这一“无奈”:“人不会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当你25岁和35岁的人做同样的事时,你是‘人力资源’;当你35岁和25岁的人做同样的事时,你是‘人力成本’。”
用工“内卷”陷入恶性循环亟待遏制
“中国长期以来的人口红利,让企业用工习惯了‘掐尖’的用人方式和超时超量的工作强度,但‘35岁职场荣枯线’实际折射了单位用人理念的误区,即注重劳动力‘便宜、好用’,而忽视产业转型升级背后所需要的人力支撑、资源经验储备。这样的用人导向,很容易陷入产业、用工‘内卷’恶性循环。”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朱国玮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的研究报告指出,“35岁+”人群就业渠道、选择更窄,收入更低,而这类群体有家庭有房贷,一旦失业,家庭财务状况会变得十分脆弱乃至恶化,容易引发区域性银行按揭贷款违约等连带风险。
受访专家认为,我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退,“35岁失业”叠加“中年危机”,容易加剧职场“打工人”的担忧和焦虑,不仅构成就业“年龄歧视”,更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挥霍。建议通过各种措施引导“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守护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