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27日
第03版:03

“馒头哥” 注册了商标

本报记者 康学翠

吃过晚饭,“馒头哥”陈培州就在地下室里忙起来。每天这个时候,他开始调配面粉、分袋装好,第二天一早送到各个店面。“现在总共有4个店面,馒头也注册了商标,有点成绩了。”陈培州说。想起12年前和妻子带着不多的积蓄来沧州市区创业,如今在这里站稳了脚,他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今年42岁的陈培州,老家在盐山县圣佛镇陈庄村。19岁起,他就开始和面粉打交道。那时是在天津,他租了一个小门脸卖米面油,经常给一家名叫“武汉放心馍”的店面送面粉。偶然间,尝到那里的馒头,松软、有甜头,只一口,就记住了。

“开馒头铺挺好,自己吃,还能挣钱。”打定主意的陈培州,投资1.3万元装修店面,在天津开了一家馒头铺,起名“兴震放心馍”。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第一锅馒头出锅,他呆了,黄澄澄的,咬一口,涩得很。

陈培州开始埋头鼓捣,一袋面搭配多少面粉和碱面,蒸出来的馒头味道才好,他多次调配比例,终于把握好了用量。馒头铺开张营业了。

“碱面、酵母的用量,水温高低都影响馒头口感,我研究出了一套秘方。”陈培州笑着说,靠这套秘方,他不仅在天津生意红火,回到老家盐山也是风生水起。最多时候,一天卖过30锅馒头。

2008年,陈培州把馒头铺从盐山搬到了沧州市区。“租完店面,身上就剩了几百块钱。”陈培州说,他把设备都运了过来,和妻子一起,重新创业。

店面位于市区一条小巷,但凭着馒头质量赢得了口碑,回头客越来越多,回头客还带来了新顾客,馒头铺的收入年年增加,从几千元到几万元。

2013年,到市区的第5年,陈培州在这里安了家,有了属于自己的栖身之所。领到房子钥匙的那天,他和妻子相视而笑。有了家,才真正有了归属感。

付出有了回报,会让人干劲儿更足。爱钻研的陈培州开始研究高筋、中筋、低筋三类面粉的调配,同时增加馒头的花样,除黑米面和黑豆面等类别外,还尝试了巧克力馒头,反响都不错。

生意越来越好,陈培州把目光瞄向给馒头注册商标上。关于商标名称,他斟酌了好久。

陈培州爱好书画,闲暇时间,喜欢舞文弄墨,也懂点历史,思来想去,取名“御中尊”。“古代说御用,御就是尊贵,御中尊,当然就更尊贵了。”陈培州笑着说,他先后在红星路、御河新城、清风楼、赵庄西街开了4家店面,每个门脸上都写着“御中尊馒首”。说到“馒首”,他又打开了话匣子:“当年,诸葛亮出征讨伐孟获,大胜返回走到泸水时,突然水势湍急,不能过河。有人说需用人头祭奠江中的冤魂才能平安过江。诸葛亮就用面粉捏成人头形状投入江中,最后平安过河。从此就有了馒首,后来改叫馒头。”陈培州很喜欢给大家讲这些,在他看来,他的馒头有了文化味儿。

如今的陈培州更加忙碌,但生活的劲头更足。他始终相信勤劳致富,他用13载的努力证明了这点,更证明了自己。

2021-02-27 本报记者 康学翠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439.html 1 “馒头哥” 注册了商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