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03日
第06版:06

三农“她”风采 巾帼别样美

■ 策划/刘彦芹 执行/张梦鹤 宁美红

贾爱琴带头致富

郭伟娜查看农业设施

孙菲探索盆栽叶菜

春风送暖,万象更新,在这生机盎然的季节里,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三八”国际妇女节。

女人能顶半边天,在我市,就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坚韧、果敢,情系农业、根植农村,数年如一日奋斗在三农一线,挥洒着辛勤汗水,为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为此,本报特推出“‘三八’国际妇女节特别策划——三农‘她’风采 巾帼别样美”,带您走进这几位女性的“农情”人生。

贾爱琴:

农民的笑脸 就是最好的答案

提到村党支部书记,人们想到的多是质朴的汉子,但在献县陌南镇贾刘店村,让村民们“点赞”的村党支部书记贾爱琴,却是一位雷厉风行的女性。

发型简洁,衣着质朴,任谁看来,贾爱琴都与普通妇女无异。可干起村里的工作,她不仅没有以女性身份自居,反而事事争先。从2014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她将自己的青春投入到村庄发展中,带着大伙儿蹚出一条致富路。

贾刘店村基础条件差,经济发展慢。当上了乡村振兴的“领头雁”,贾爱琴的压力不言而喻。

“村里的路得修,大伙儿卖菜才方便。”“大棚里也得有动作,要不这一年光受累,还没赚头……”贾爱琴的想法不少。但要让理想照进现实,她知道,离不开村民们的支持。

怎么跟大伙儿打成一片?“从自身做起,脚踏实地办实事。”她把目光瞄向了移风易俗——成立红白理事会,减轻村民们的婚丧负担。

不过,这块硬骨头可不好啃,要知道,这事儿已在贾刘店村推行了十多年,收效甚微。

“生前尽孝,让老人吃好喝好,安度晚年,才是子女应该做的。老人没了,在白事上攀比消费,又有什么意义?丧事简办,必须成为咱贾刘店的新风尚。”召集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她没少开会。

成立红白理事会、置办吃饭家当、制定简办规章……贾爱琴铁了心,当然绝不只是动动嘴皮子。正逢一位村民代表的父亲去世,她在丧事上直直守了3天。看着她白天帮忙,晚上守夜,事主终于理解了她的良苦用心,慢慢放下要面子的负担,将丧事简办到底。

如今,厚养薄葬的新理念已在贾刘店村蔚然成风。一个丧事,每户可节约1万多元,受到了村民们的好评和认可。

聚齐人心有妙招,带头致富,贾爱琴更不含糊。

贾刘店村村民一直以种菜为生,但多年来,不仅种植基地分散,而且生产技术落后。贾爱琴知道,想要带动村民致富,就要树立商品观念,把蔬菜生产当作重头戏来抓。为此,她带头成立了益华瓜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全村90%以上的村民加入进来,并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发展错季种植,由单纯的种植蔬菜,扩展到葡萄、蔬菜、甜瓜套种。

硬化种植区道路,新装变压器、铺设电缆,并在村里建起3个蔬菜收购点……她还积极跑办,让农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更加便利。

物质富裕了,精神更要富裕。在她的带领下,贾刘店村还新修了文化广场、农家书屋。贾爱琴还组织起一支广场舞队伍,闲暇时还会带领大伙儿参加各种比赛,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生活。

“红白事不铺张,文明又省钱,忙里偷闲跳跳舞、看看书,这日子越过越舒坦。”村民脸上的笑容就是最好的答案。除此之外,种地群、红白理事会群、广场舞群、妇女群……闲时聊聊天,有困难互帮互助,在贾爱琴的张罗下,村民们的精气神越来越高,贾刘店村的振兴底气也越来越足了。

郭伟娜:

“职业农民” 种地种出自豪感

“宝儿,地里不忙了,奶奶就回来看你。”元宵节一过,郭伟娜又要下地了。轻声告别小孙子,她头也不回就走了。从河间市西九吉乡的老家到行别营乡的种植基地,半个多小时车程,可郭伟娜也总是一去多日。

“没办法,咱既然做了职业农民,就得以地为家,不盯好了,咋来的丰收?”她笑着说。

职业农民,是郭伟娜常挂在嘴边的4个字。就连她的微信,注册后也一直以此为名,从来没有改过。

郭伟娜是河间市子业家庭农场的负责人,从2004年就投身到农业种植中。起早摸黑,浑身土两脚泥……农业的辛苦众所周知,为啥郭伟娜偏偏执着其中?回看她的种植历程,也许可以一探究竟。

在2004年以前,郭伟娜夫妻的主业是制作实木家具。彼时,棉花种植方兴未艾,亩效益能达千元以上。

看着农业也有好盼头,郭伟娜心动了,在北京包了200多亩地种起了棉花。哪知,第一年就赔了6万多元。“那儿的温差小,棉花不易成熟,咱都不知道。”郭伟娜说,那是她第一次意识到,农业要做好,离不开专业技术的支持。

她不气馁,2005年,河间故仙乡,86亩地棉花,郭伟娜又出发了。因为赔了钱,她不舍得雇工。打药、耕地,啥事儿都亲力亲为。

“印象最深的,是开拖拉机。干活时,人家帮我把拖拉机发动起来,我可以不停地干上一天。可有一天,拖拉机突然停了。也不能老靠别人,我就自己使劲儿摇,没想到摇了两次,车就着了。”凭着这股干劲儿,那一年,她赚了3万多元钱。

“这一下,就有信心了,自己晚上出去看棉花都不害怕了。”被硬生生逼成了“女汉子”,郭伟娜并不后悔,反而对农业更上心了。此后,她接连扩大经营规模,并在2014年参加了河间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国家利农政策和农业发展前景有了更深了解。

“传统农民,以解决温饱为基础,并没有把农业作为一份职业。但职业农民不一样,把农业作为职业,既要爱农业,又要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还要善于经营管理。”郭伟娜说,如果说开始时种地是想证明自己,那现在做职业农民,则是因为心中的热爱。

2015年,在行别营乡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她正式走上职业农民之路。

“从种到收,俺们引入了不少大型农机和无人机,人工不再是难题,而且效率还高。只要设备没问题,两三个人就能管五六百亩地。”让种植效益再提高,她还不断引入新品种和新技术。这两年,她试种强筋麦,为科研院所繁种,每公斤收益比市场高出0.5元钱。去年,还探索起大豆和玉米复合种植模式。

探索新型合作经营模式,在河间市农业农村局的主导下,郭伟娜还与其他3个经营主体联合,成立了四主体五千亩园区,联合起来与农业厂家对接。同购、同销,不仅增加了面对市场的底气,更示范带动起周边多个小型家庭农场。

“现在越来越多人看到,农业既能挣钱也有发展机会,农业也成了被向往的职业。别看俺现在已经52岁了,但是俺会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了为止。”以职业农民为荣,郭伟娜还带动起儿子、儿媳参加相关技术培训,将这份热爱传承下去。

孙菲:

与绿叶菜“谈个恋爱”

青县曹寺乡广旺农庄的科技展馆内,负责人孙菲正摆弄着一盆盆叶菜盆栽。

“去年我们开始探索叶菜盆栽,效果很好。尤其是春节前,卖了几百盆。春节假期,都没放假。”孙菲笑着说道。

作为科技展馆内的技术“掌门人”,水培蔬菜能了然于心,盆栽蔬菜应该不在话下。孙菲却笑了:“我也是想着容易,这不,就走了弯路。”

想象中,把基质调配好,播下种子,叶菜便会长成一簇簇可人的“花”。一日日过去了,盆里的叶菜表现得却不怎么有默契。哪一盆长得都参差不齐,虽不影响口感,却缺了美感,少了卖点。

于是,孙菲又开始如往日般研究,才发现,种子有深有浅,才导致出芽率不齐,影响了美观。一番钻研后,孙菲研制出使播穴保持同一水平的工具,解决了问题。

“其实,做农业每天都在学习,尤其对于我这样的非科班生。”孙菲笑道,“每天和绿色相伴,每天都有学习有进步,这样的日子很幸福。”

回望过去,孙菲感概颇多。

曾经,她是乡里小店的一名服装销售员,月销售额达万元。但疲于人际,长期下来消耗了许多心力,即便业绩佳,心情也不好。

孙菲从小喜欢花花草草,加之青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权衡之下,她没有犹豫,向农业转了身。2018年,孙菲成为广旺农庄科技展馆的一名“打工人”。

对于技术小白孙菲来说,最开始的日子并不好过。营养液上的全英文名称看不懂,只能靠认图似的死记硬背;老师说的专业名词,不懂,记下来,晚上再研究。就这样,上班问,下班记,成了孙菲那段工作的常态,熬夜也是常有的事。“身累,但心里轻松。”孙菲总结道。

2018年腊月,老师提前回家过年。照顾这些叶菜的任务,自然落到了孙菲肩上。一日三看,孙菲一圈圈走着,仔细观察这些叶菜的生长状态,有了问题立刻解决,一刻也不得闲。哪怕到了大年三十,孙菲也只晚上回家,初一一早就又回来了。一次,营养液被污染,老师不在,孙菲稳了稳情绪,不出几分钟便找到了污染源,成功解决了问题。

孙菲的努力和成长,老师看在眼里。2019年5月,老师任期满后,孙菲顺利接替了老师的位置。如果说孙菲要与叶菜“谈个恋爱”,那么这场追求,孙菲做到了。

科技展馆内,暖洋洋,放眼望去,尽是绿意,似乎一下子就感受到孙菲所说的幸福。“努力当好一名农业技术人,享受农业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孙菲说道。

井清风:

野菜蚂蚱

奔出“钱”途来

“现在老了,干不动了。”见到记者,黄骅市旧城镇西大庄村村民井清风打趣说道。

满脸皱纹、渐白发丝,再加上年过古稀,可不是早到了退休的年纪么。但聊起野菜,井清风却又来了精神。“去年,黄菜供不应求啊,1万多公斤,愣是没供够,这不,今年打算自己多种点,再从别处多进点。不愁销!”

井清风不愁销的自信来自于多年前自己养殖蚂蚱跑出来的销路以及诚信的处事方式。

故事还得从十几年前说起。那时,井清风因骨折入院欠下4万元外债。为了还钱,她一直留意着赚钱的门路,偶然听说了蚂蚱养殖。

“这可是个辛苦活。”对方说道。

井清风却没当回事:“俺年轻时挑过河,挖过沟,这点辛苦算什么,再说,能挣钱,就高兴!”

在院子里搭起3个棚,购进2公斤蚂蚱,井清风起早贪黑地忙碌起来,从此,就没有一日得闲。

凌晨4点,天儿还没亮,井清风就要骑着电三轮赶往黄骅,将蚂蚱送到各大饭店。蚂蚱卖完,她一路打草回来,喂完蚂蚱,又继续打草。到了晚上,井清风还要逮蚂蚱、装袋,如此往复,一天的休息时间只有4个小时。也因此,她养的蚂蚱肥,出栏快,只需35天。

井清风能吃苦,却不是只会吃苦,细心的她还善于捕捉客户的需求。客户无意说到“蚂蚱翅容易炸糊了影响口感”,井清风却上了心,她把蚂蚱拔掉翅膀再卖。客户反映“蚂蚱胃里未消化的食物影响口感”,井清风又实验出在出栏前一天喂食玉米面的方法,虽然成本上升了,她却不涨价。

渐渐地,蚂蚱销售渠道遍布沧州各县甚至天津等地,井清风也从外出卖蚂蚱改成发展养殖户,在家门口坐等收蚂蚱。

投资农业,她也毫不吝啬。2016年,听说建冷库反季销售能增加利润,井清风没和家里商量,就用前些年挣的50多万元建了3个冷库。2018年,这些冷库给井清风带来50多万元的收益,可谓“千金散尽还复来”。

养殖蚂蚱时,井清风发现蚂蚱棚里钻出了苣荬菜。惊喜之余,她和蚂蚱收购商闲聊,得知平时吃的苣荬菜能卖20元一公斤,阳沟菜能卖到40元一公斤,又动了心思。

田间地头上,井清风又忙了起来。

“黄菜只第一年播种就可以,每年种两季,每季能收两茬,秋后黄菜自己就能落子儿。苣荬菜和婆婆丁只需把根系种到地里,每年种两季,每季能收一茬。”如今,不怕受累的钻研劲儿让井清风聊起野菜来也头头是道。

近几年,井清风敏锐地发现蚂蚱市场渐有饱和之势,而野菜经济正当时,慢慢地把重心转移到了后者。去年,仅种植反季野菜就收获了10多万元。

和大部分农村老太太一样,井清风能吃苦,能受累。她不识字、不懂市场,却靠着朴素的“赚钱观”一步步将产业发展壮大。“现在还能干,就接着干,不能闲着。”聊到最后,井清风好似又放弃了退休的念头。

2021-03-03 ■ 策划/刘彦芹 执行/张梦鹤 宁美红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724.html 1 三农“她”风采 巾帼别样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