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博物馆民俗厅婚房展品中有一对奇特的器具,它的形状是一个漂亮的苹果,上面还有一个叶茎形的把儿。它的奇特之处是把手处看似有盖实则无盖,灌水时要把器物倒过来从底部注入,而倒水时却是正常的从嘴部倒出,水却不漏不洒。展品的名称标识是倒流瓶。
倒流瓶可能是沧州本地的叫法,通常应该叫倒流壶。简言之,就是一种可以把液体从壶底注入,并从壶嘴正常倒出的壶。由于该壶逆反了传统的壶顶注水法,而是把壶倒过来,将水从底部注进壶里,放正后倒出,因此才称为倒流壶。
倒流壶最早产生于何时,目前仍无定论。据史料记载,这种壶在我国的唐宋时期就已出现,在宋代时最为出名。到了元代,其工艺发展得更加炉火纯青。据《元代瓷器目录》记载,倒流壶的制作工艺比较奇特,烧制需经过三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较复杂。将这三道工序烧制好后,然后依次连接起来才组成了构造精巧的倒流壶。明清时期,倒流壶一直都有制作,保留下来的实物尤以清代为多,质地有彩瓷、紫砂以及锡壶等,较前代有较大发展。清代倒装壶很少再有早期带提梁的样式,而是将提梁改为执柄。
因壶底中心有一通心管,且向壶内倒水需从底心管口倒入,倒流壶又称内管壶、倒灌壶、倒装壶。它的构造符合了物理学中的“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即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倒流壶的制作水平越来越高,后来还可以做成具有多个内胆的,从一只壶内倒出不同液体的形式。由此看来,很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先们就已经能了解和运用这个液面等高的原理了。
可是,古人又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出倒流壶的呢?经过专家研究,原来倒流壶在制作过程中也是要“倒”着做,先用陶泥拉出壶形,再将准备好的导管放进壶胎内部,然后再将成型壶口封上,进炉烧制。由于倒流壶没有可掀开的盖,因此比起现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的壶,密封的更严实,灰尘不能落入壶内,也更卫生。
王健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