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梓欣 本报通讯员 孟 冬 高 雨
黄骅市滕庄子镇李官庄村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热爱书法、绘画,擅长根雕、刻瓷,会用冰糕棍儿做“木简书”,平日里还义务撰写“乡梓功德谱”和村志。这位爱给生活“找乐子”的老人,就是刘常山。
今年76岁的刘常山,原是李官庄村的村医,行医40余载,深受村民信任。刘常山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三个儿子都十分孝顺。然而,20年前,大儿子因车祸去世,生活的重创让刘常山的身体大不如从前。“当时,老伴儿跟我说,不能再消极下去,得给自己找点事做。”刘常山回忆说。
刘常山从自己的爱好下手,每天在废报纸上练毛笔字,画些花鸟鱼虫。一次偶然机会,他看到孩子们吃完的冰糕棍儿扔的到处都是,爱干净的他就捡了起来。后来他突发奇想:在冰糕棍儿上写字。于是,刘常山拿起细毛笔,开始尝试着在冰糕棍儿上写书法。刘常山每次都将冰糕棍儿洗净漂白,再用细砂纸磨平、磨光滑,然后写上诗词歌赋。“一般一根棍儿上写6个字,整体看上去字迹整齐、美观。”刘常山说,他将这些写有字的冰糕棍儿打眼串线,制成“木简书”,目前已做“木简书”百余幅。“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这是他做的最长的一幅“木简书”,有10多米长。
刘常山是个善于发现美的人。在寻找冰糕棍儿的途中,他看到许多荆条树根。“农村随处可见荆条树,有时候我看见这些树根,脑子里就在想它能不能雕成一只雀、一匹马。”刘常山便把这些树根拿回家仔细观察,在脑海中绘出图样。一把小刻刀、一把小锤子,经过多年的打磨、摸索,这些树根重新焕发了生命。精雕细刻、慢工细活,小偏房的70余件根雕作品都凝聚着刘常山的心血和智慧。
根雕创作给刘常山带来了快乐和满足,他又萌生了在盘子上刻画的想法。盘子上刻画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容易,力气大了盘子会碎掉,力道小了纹路根本就显不出来。刘常山爱琢磨,经过临摹、雕刻、打磨、上色、清洗、打蜡……反复练习后,觉得不错了,再在新盘子上刻。
刘常山是个闲不住的人。行医期间,他便开始留心打听村里从清末以来影响广泛、被大家公认的好人好事。30多年来,刘常山一直在记录与求证。虽然刘常山记录的时间跨度很长,搜集的人物、故事很多,但本着“必须是大家公认、具有广泛影响”的严苛条件,目前只有20人记入“乡梓功德谱”。刘常山说:“写这本书,就是希望后人都能向前辈学习,把李官庄村村民世代行善的美德传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