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05日
第05版:05

黄骅有个“老秀才”

杨金丽 周如凤 王钜盾

在黄骅市官庄乡官庄村,有一位93岁的奇才。他教书育人20多年,62岁从医,当了30年村医,74岁学会上网,84岁编村志,还把7000多个单字姓编成了400多首诗……人称“老秀才”。

“老秀才”名叫刘玉煊,九旬高龄依然身体硬朗、思维敏捷、出口成章。防疫期间,老人在微信上写诗歌颂白衣战士,传播正能量。

教书从医大半生

“翠叶稀疏御飓风,坚节密固傲玄冰。雅情不致寒暑异,气贯中通万古青。”

“泰庙顶峰一株松,挺拔肃立傲苍穹。严冬笑戏寒冰月,酷夏歌吟暴雨风。”

吟起自己创作的《竹》与《松》,虽然年纪大了,刘玉煊依然声音朗朗,颇有古代秀才吟诗的范儿。

出生于1928年的刘玉煊,耳不聋、眼不花、声音洪亮。他谈古论今、出口成章,还喜欢上网。他记忆力特别好,对自己一生的经历记忆犹新——哪年到哪年在哪所学校教书,哪年工作调动,哪年到生产队当会计,哪年在哪所学校上函授,哪年编村志,哪年修订第二版……老人记忆清晰,说到兴奋处,还出口成章。

1951年,刘玉煊在官庄西排小学教书。1961年,上级鼓励教师支援农业,他到生产队当了会计。1978年恢复高考,他又重回学校,走上讲台继续教书育人。前前后后,他当了20多年教师。

老人一辈子信奉的是“活到老、学到老,时刻用知识充实大脑”。他从小喜欢文学,50多岁在长春作家进修学院函授学习诗歌创作,后来又在南京一家诗词学院继续深造,62岁拿到诗词创作资格证。他也喜欢医学,曾在石家庄一家函授学校学习中医,后来又在北京一家学校学习西医。退休后,他62岁行医开诊所,一直干到92岁。教书20多年、从医30年,他一辈子干了别人两辈子的事。他还经常把养生知识编成打油诗教给人们。

把姓氏编入诗中

刘玉煊从小喜欢研究姓氏,积累了7000多个单字姓,并用部分姓氏编出了400多首打油诗。

和姓氏结缘是从9岁开始的。那时学《百家姓》,他很快就能流利地背下来。后来当了教师,遇到的人多,有的姓氏是《百家姓》里没有记载的,他就记下来,再查《康熙字典》《四角号码词典》《辞源》《辞海》等,寻找答案。

为了积累更多的姓氏知识,74岁时,刘玉煊买了电脑,20多天自学了多种打字方法,开始在网上查询《中华古今姓氏大词典》。

“根据电脑上的资料显示,我国人民的姓氏近2.4万个,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姓氏特别多。怎么让这些姓氏变得熟悉又好记?我开始琢磨把姓氏编成诗,不仅容易记住,还有意思。” 刘玉煊笑着说:“6年编了400多首,集合成《姓林》”。

老人说,把姓氏编成既押韵又有寓意的诗是最难的,也正因此,他创作的热情更加强烈。“有时接触外地人,有姓‘绳’‘谈’‘覃’的。这个‘覃’,不同宗的氏族读音是不一样的。一听人们说这些,我就眼前一亮,总是一个不落地记下来,回去再研究。”

刘玉煊编写的姓氏诗歌,合辙押韵,意境优美,寓意深刻。这些诗全部由姓氏组成,内容却包罗万象。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又有对古今中外先贤英烈的缅怀思念,还有对后辈寄予的美好希望。

90岁义务编成村志

84岁那年,刘玉煊接到了义务编村志的重担。年纪大了,许多人劝他放弃,他却说:“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我对家乡有很深的感情,老来很想为家乡作点儿贡献。”

真正编起来,才知道有多难。本村烈士张国贞牺牲地不明,他就找到张国贞的家属询问。发现村里原来流传着河北民歌《锔大缸》,他一遍遍查找“锔大缸”的意思,最终挖掘出一个神话传说:百草山中的旱魃,化身为王大娘,炼成黄磁缸,隐身其中,用以抵御神灵擒拿。后来缸被损坏,王命人补缸,缸为土地化身的补锅匠人打碎,旱魃一气之下想要加害,最后被天兵天将斩除。

历经6年时间,90岁时,刘玉煊终于编成了10多万字的《官庄村志》。由于经常坐着工作,老人累弯了腰,心里却满是成就感。“终于为家乡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老人高兴地介绍。

这几年,刘玉煊老人也玩起了微信。看到正能量的文章,尤其是养生方面的知识,还分享给大家。

新冠肺炎疫情到来后,刘玉煊老人用微信倡导防疫。他把网络上的养生知识与自己的行医实践相结合,总结出许多养生经,编成了打油诗:“饮食清淡健身宝,心脑血管堵不了;心情愉悦开口笑,年过耄耋不见老。”

回忆一生,刘玉煊老人收获满满。如今,他依然在编写诗歌中快乐生活,依然满腹诗文、出口成章。大家都说,刘玉煊老人就是黄土地里的真秀才。

2021-03-05 杨金丽 周如凤 王钜盾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5239.html 1 黄骅有个“老秀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