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康学翠
黄骅市黄骅镇楼东村的一处平房小院里,暖暖的阳光洒进来,李义芹老人早已起来忙碌。正扫着院子,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大娘,最近挺好的?我来看看您。”“小刘啊,快进来。”李义芹放下扫帚迎上去。说话人是黄骅市骅东派出所辅警刘建林,只见他拎着大包小包,满面笑容地走进院子。
这一幕就发生在不久前,温暖而熟悉。逢年过节,这样的场景都能见到。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李义芹和刘建林的缘分要从2015年12月31日说起。当时,李义芹住在黄骅镇方庄子村,方庄子属于骅东派出所管辖范围。
那天,李义芹带着儿子到骅东派出所办户口。60多岁的老人,按说是被子女照顾的年纪,为啥会大老远跑来?刘建林立刻注意到了这对母子:李义芹头发花白,她的儿子看起来精神不太正常。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李义芹老人一家三口,只有她是个健康人。老伴儿小脑萎缩丧失了劳动能力,儿子因患精神分裂症离婚。家里的境况难是难,但日子还得过,李义芹靠打零工维持着一家三口的生活,以及老伴儿和儿子的医疗费。
这些,刘建林听进耳朵里,记在了心里,默默地将这户困难家庭当成了自己的帮扶对象。办证事情没过多久,他就打听着找到了李义芹的住处,送去一些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还放下了500元钱。
自此,逢年过节或者有时间,他就会去看看,送些吃的、用的,放下点钱,平日里也会帮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老人特别不容易,60多岁了,还去附近的贸易市场打零工。”刘建林心疼地说。
这一帮,就是6年。
2017年,李义芹的老伴儿去世后,刘建林更加心疼这母子俩,竭尽所能地照顾着他们。去年秋天,李义芹搬到楼东村居住,不再归骅东派出所管辖,可刘建林放心不下这母子俩,仍坚持前去探望。说到这里,李义芹眼圈红了:“我们搬到这边,他工作那么忙,还记挂着我们母子俩。”
“我也没帮太大忙,就是到老人家看看,能做点啥就做点啥。”采访中,刘建林提到对李义芹一家人的帮助,说得轻描淡写。他说,李义芹老人是一个特别要强的人,平日里很少打电话麻烦他,而越是这样,他越是心疼,总想为这母子俩做点什么。6年的走心“串门”,他们之间已然有了亲人般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