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州、黄骅,安徽怀远。
打开中国地图,这3个地点似乎没有任何关联,但因为一个人,却画出了“同心圆”。圆心,就是73年前在淮海战役中壮烈牺牲的烈士刘思如。
2019年清明节期间,沧州日报以安徽七旬老人年介涛为牺牲在淮海战役中的沧州籍烈士寻亲为契机,发起“帮烈士寻找亲人”公益行动。两年多时间里,沧州日报“帮烈士寻找亲人”志愿者团队辗转海兴、南皮、吴桥等多地,已经寻访到了17名烈士的亲属。近日,寻亲团队又有好消息传来:黄骅籍烈士刘思如的亲属找到了。
虽然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在很多人心里,却从未被遗忘。
一个名字引众人关注
“沧州日报‘帮烈士寻找亲人’的志愿者你们好,我在江苏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查寻牺牲在安徽怀远县淮海战役烈士资料,其中发现载有刘思如烈士的相关信息。不知沧州方面是否能查到刘思如烈士更多的信息,包括烈士的家乡、亲人、烈士的安葬地和烈士事迹。这将为我们进一步讲好烈士故事,传承烈士精神提供生动的教材……”
春节刚过,远在安徽的年介涛就致信沧州日报寻亲团队,称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发现刘思如烈士的信息,信息显示:“刘思如,20岁,河北黄华县二区徐庄子人,1941年3月入伍,1945年入党,生前为294团4连连长。荣获模范特等功一次,一、二等功各一次,三等功两次。1948年12月牺牲,安葬地点是皖淮阳县小张庄。”
“淮海战役蚌西北阻击战战场和烈士安葬地有多个‘小张庄’或张庄,而刘思如的安葬地有几十位烈士,可能是今包集镇大营村的小张庄。当地老人说,战后,小张庄墓地安葬了几十位烈士,后来坟被慢慢地平了,种了庄稼。”年介涛说,淮阳县,即今怀远县。294团即第三野战军33军98师294团,淮海战役时应为华野渤海纵队十一师十七团。刘思如是一位战功卓著的大英雄。他和张锐海、杨书林、郭立东、王万洪、孙连汝、孟繁林以及霍秀峰等烈士同为战友。而且,纪念馆记载的刘思如烈士的信息与沧州日报刊发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还原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十一师征战史——那些英勇善战的渤海子弟兵》中记述的刘思如事迹一致。
这一切,引起了寻亲志愿者们的关注,大家在微信群里各抒己见。
根据年老提供的信息,志愿者王吉仓首先在地图上搜索,试图查找有关“黄骅徐庄子”的准确地点。但搜索多次发现,黄骅、海兴一带有多个徐庄子。多次翻看地图上的位置后,他猜想,有可能在如今的中捷产业园区。
接着,王吉仓上网查询了中华英烈网,但这里没有关于烈士“刘思如”的信息。根据以往的经验,各县(市)区都编有烈士英名录,他又马上查阅了《黄骅县志》《黄骅市志》,都没有烈士“刘思如”的信息。在《中捷友谊农场党史资料选编》中,他发现有一位名为“刘仕如”烈士的信息,信息显示:刘仕如,1924年出生,籍贯徐庄子,1948年牺牲,为渤海军区十九团一营二连某排排长。
“‘刘仕如’应该就是‘刘思如’,信息基本上一致。”王吉仓判定二者为一人。
根据手里掌握的信息,他又回查了一遍中华英烈网,发现确实有“刘仕如”的信息,上面显示:“刘仕如,男,1924年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中捷农场徐庄子村。1945年参加革命,在解放王徐庄战斗中身负重伤仍不转业,而后随部队南下。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用手榴弹炸毁坦克时光荣牺牲,牺牲时任渤海军区十九团一营二连一排长。”
与地方党史资料略有出入,二者在职务上的记载不同,但其他信息基本吻合。王吉仓说:“在黄骅一带,人们口语上‘s’和‘sh’不分,所以容易混淆。除了这一信息,其他基本上吻合。”
接着,他又联系了中捷产业园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工作人员,证实了中华英烈网上的信息。但是工作人员介绍,烈士原籍徐庄子已经整体拆迁,想找到烈士亲属并不容易。
为烈士寻亲再出发
经过一番周折,在中捷产业园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志愿者们终于联系上了刘思如烈士的外甥,今年75岁的王金锋。
王金锋讲述了当年刘思如参军的经过,并确认其曾在解放王徐庄子的战斗中负伤。
“烈士的名字就叫刘思如,但有关资料上是刘仕如,黄骅市烈士陵园里的名字是刘恩茹。家里还有个妹妹健在,是我老姨。”王金锋说,他们村里只有两名烈士,刘思如是其一。
得到消息后,寻亲志愿者马不停蹄地赶往刘思如烈士妹妹的家——中捷产业园区关家堡村。
3月3日一早,近两个小时的行程,本报记者与志愿者王吉仓和妻子赵学金终于到达目的地。
在王金锋的指引下,大家来到了刘思如烈士的妹妹刘淑芹的家。老人已经86岁高龄,说起死去的哥哥,眼泪夺眶而出,哽咽着讲述着这位兄长的往事。
那是1939年,日军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国土,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无比仇恨,广大青年纷纷加入抗日救国斗争中。
“小时候,家里太穷了,父亲又被日本人抓走当华工,一直下落不明。母亲拉扯着俺们兄妹五人,俺哥排老四。”刘淑芹说,母亲思想进步,是村上的妇女干部。
“俺哥是五辈单传,一开始给地主家放驴,后来接受了进步思想想参军,娘也非常支持。”刘淑芹说。
就这样,年仅15岁的刘思如走上了革命道路,一走就是多年。直到1946年,解放王徐庄的战斗打响。
王徐庄位于黄骅城北12.5公里,是土匪经常出没的地方。1946年冬,还乡团头目李景文率1000余人占据了王徐庄子,凭借村子四面环水的天然优势,构筑了坚固的城防,很难攻打。
解放军渤海军区决定歼灭津南这股最大的还乡团,解放王徐庄子。
1947年1月,渤海军区一分区十七团、十八团、海防支队等部队一起集结攻向王徐庄。
刘淑芹回忆,当时哥哥仅二十出头就已经可以带兵打仗。王徐庄子易守难攻,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刘思如和战友们“三进三出”都攻不破。
根据史料记载,解放王徐庄是当地解放战争中一次较大规模的战斗,打得异常惨烈。至1947年1月11日,解放军用榴弹炮接连炸毁敌人的炮楼、痛击敌人,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不幸的是,刘思如却在这次战斗中负伤。其间,他回家探望了久别的家人。母亲见他受伤,想留他在家养伤,可刘思如还是继续跟着部队南下了。
“哥哥很孝顺,给母亲带来了一条被单子,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已经很珍贵了。”刘淑芹说。
直到1948年12月,刘思如的家人收到一封前线的来信,才得知刘思如牺牲在了淮海战役的战场上,信中还附有他的照片和遗物。可惜的是,这封信已经丢失。
刘淑芹说:“哥哥死后,一家人沉浸在悲伤中。三姐悲伤过度,不久就得病去世了。俺娘临死之前也曾留下遗愿,找到哥哥的骸骨,好好祭奠。”
多年来,刘淑芹始终按照回族的习俗祭祀牺牲的哥哥,外甥也每年到黄骅烈士陵园祭奠。
原是战功卓著的大英雄
寻找刘思如烈士的家人虽颇费周折,但也让寻亲志愿者们了解到了一段深埋70多年的英雄往事。
寻亲志愿者王吉仓在翻阅史料时发现,刘思如烈士指挥作战英勇牺牲的事迹,曾在多篇史料、回忆录中被提及。
欧阳平,曾任三十三军政治部主任,他在《战斗在淮海战场上》文中说:“敌人连续发动十几次冲锋,都被打退。阵地前硝烟弥漫,尸横遍地。上午10时,连长刘思如身负重伤,但他不肯下火线,继续跪着指挥直到牺牲……最后全连只剩下两个人,表现出了无比的英勇和高度的忠贞,可歌可泣,可敬可佩。”
王世延,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渤海军区第一军分区17团政治处主任、18团政治处主任、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11师18团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第33军99师297团政治委员等要职。参加了沧州、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他在《难忘的蚌北阻击战》中提到:“我更加怀念在淮海南线阻击的英雄们。他们的英勇事绩,使我永远怀念。在这其中,二营的四连又是我们全团的一个典型代表。四连连长刘思如(回族),本来在沧州以北作战时头部负伤,虽休养了几个月,仍未康复,被评为一等伤残,讲话很吃力,但他毅然投入了战斗。从早晨4时起,主要由他指挥,打退了敌人多次冲锋,击毙一批敌人,保全了阵地。他动员战士们说∶‘四连在王徐庄子战斗中,在潍县战役和济南战役中,都担负主力连的任务。我们要保持四连的光荣传统,坚持住阵地,叫首长们放心。’刘思如在战斗最激烈时身负重伤,他不肯下火线,仍跪在地上指挥。战斗到上午10时左右,刘思如光荣牺牲。他是一位热爱革命事业、作战勇敢、爱护士兵的优秀基层指挥员。刘思如牺牲后,全连同志甚为悲痛,更激发了为连长报仇、英勇杀敌、坚守阵地的决心……”
在《淮海战役史料汇编》中,也提到了刘思如带伤作战直到牺牲的事迹。
在随后的寻访中,我们又找到了曾任徐庄子村党支部书记的刘宝符,他曾听附近村里的老兵提起刘思如烈士。
“八里庄曾有一位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老兵认识刘思如,这位老兵告诉我,刘思如受伤后,部队让他转业回家,他不回,又继续随部队南下。在淮海战场上,作战英勇,光坦克就指挥炸了7辆……”刘宝符说。
70多年过去了,刘思如烈士没有被遗忘,在一篇篇回忆录、一次次讲述中,他的形象更加清晰。他勇敢、坚毅,他孝老爱亲……而寻亲志愿者们的心愿,就是还原英雄往事,让后人记住这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献出生命的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