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24岁就壮烈牺牲的张隐韬在历史上鲜为人知,直到1988年,在他的家乡南皮县,发现了两本日记,关于他的身世、他在早期工人运动中的所思所想以及创建津南农民自卫军的经过,才被人们熟知。
也是从那时起,南皮县党史办的工作人员王玉良,就开始了对张隐韬的研究,数十年从未间断。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提起这位青年领袖依然心潮澎湃。
他说,这两本日记十分珍贵,自张隐韬加入中国共产党到领导工人运动,到黄埔军校毕业,每一步足迹都被详细地记录下来。
一代青年领袖英勇无畏的一生,在字里行间中向我们走来。
领导北方工人大罢工,是中共北方早期工人运动先驱之一
南皮县光明中路的烈士陵园里,西侧小路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人物塑像,他身穿军装,高大威武。这就是在沧州活动的第一位共产党员张隐韬烈士。
1902年,张隐韬出生在南皮县西唐家务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还未出生,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天津当佣人养家糊口,他则跟随姥姥和舅舅生活。
姥姥家虽贫苦,但还是克服困难,供张隐韬上学。1919年高小毕业后,他来到天津。在那里,外国列强横行无忌使他反思,国家的出路、民族的希望在哪里?
从此,他逐渐树立起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为了激励自己,他还把自己的原名“宝驹”改为隐韬。
1919年,在“五四”运动的浪潮影响下,张隐韬报名参加了李大钊等人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听到关于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论述,他受益匪浅,决心投身到工人运动中来。
1922年春,中共北京区委负责组织工作的罗章龙到天津巡视,党组织分配张隐韬协助罗章龙工作。他与罗章龙同吃同住,罗章龙给他讲马列主义,谈论军事。张隐韬听得着了迷,有时还和罗章龙一起讨论。罗章龙见他对革命工作满腔热忱,也能出色完成任务,便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0年代初,全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北方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重点活动的地方,中共北京区委决定成立军事工作组。罗章龙任组长,张隐韬是成员,负责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等军事学校中的进步学生联系,宣传革命思想、交流军事知识和情报。
“他个子高,很懂军事,尤其对《步兵操典》颇有研究。”王玉良说,罗章龙对张隐韬的评价很高。
1922年10月,开滦五矿5万工人为反对英国资本家的剥削,进行总同盟大罢工。张隐韬负责组织指挥工人纠察队配合罢工行动。这场大罢工,引起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共同镇压。张隐韬带领2000人的工人纠察队对付近万名荷枪实弹的敌人,力量相差悬殊。但他无所畏惧,指挥工人们斗争。
罢工斗争持续了25天,在中外反动势力的武力镇压下,虽未能完全取得胜利,但却给予英国资本家和封建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张隐韬在罢工斗争中的突出表现和卓越的指挥才能,赢得了北京区委的称赞。
1922年12月15日,张隐韬又参与组织领导了正太铁路工人大罢工。翌年1月,参与组织领导了京汉铁路总罢工,使1200公里铁路顿时瘫痪。
王玉良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引起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恐慌。吴佩孚、肖耀南等在英帝国主义指使下,派出军队血腥镇压罢工,当时现场枪声如沸,弹雨纷飞,张隐韬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与敌人展开搏斗,最大限度地掩护工人脱险。40多名工人被杀,200多人负伤,60多人被捕,1000多名工人被开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黄埔军校学习,两次东征,组建北方地区第一支农民武装
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后,孙中山在黄埔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张隐韬受中共北京区委派遣去黄埔军校学习。
王玉良说,张隐韬在黄埔军校期间刻苦学习政治、军事、战术等军事理论,积极参加实地训练,军事技能和战术素养得到很大提高。
“在黄埔学习的这段经历,在他的日记里记载得很清楚。报到时,接待他的就是时任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宣传部代理部长、中共中央秘书毛泽东。” 王玉良说,在张隐韬的日记中提到了这个细节。
1925年1月,盘踞在惠州、潮州、汕头一带的军阀陈炯明部发动叛乱,广东革命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支持下,随即组成由黄埔军校学生组成的军官教导团东征。
在攻打淡水城的战斗中,张隐韬报名参加了敢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登上城头,解放了淡水城。接着,他又参加了第二次东征,随部队攻克了陈炯明的老巢惠州。因在两次东征中作战勇敢,东征结束后,张隐韬受到了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召见和鼓励。
在他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我自入校以来,所受的痛苦固然很多,但我为实现世界的真正和平,而将各国的民族并列在同一的水平线上,所以我绝不以为苦……”
如今读来,依然能感受到他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
黄埔军校毕业后,张隐韬受党组织派遣,以左派国民党员的公开身份,到驻河南开封的国民二军中搞兵运工作,同时搞兵运工作的还有沧州老乡刘格平。他们积极发展进步军人加入党组织,并建立了党支部。
王玉良提到,张隐韬对刘格平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是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1925年秋,国民军一军、二军一部和三军决定联合攻打盘踞在天津的奉军李景林部。张隐韬认为创建革命武装的时机成熟,经党组织同意,张隐韬奔赴津南农村,建立农民武装,刘格平去天津组织工人武装,以策应国民军对奉军的军事行动。然后两支部队在津南会师,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工农革命政权。
1925年12月,张隐韬在泊镇召开了当地群众参加的大会,宣布“津南农民自卫军”成立,张隐韬任司令兼党代表。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北方创建的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
随后,张隐韬率军自泊镇出发,挥师东下,占领南皮县城,收缴了守城警察、地方民团100多条枪支。又进军庆云县城,队伍很快发展到1200余人,编成三个大队和一个50人的手枪骑兵队,活动在盐山、沧县、南皮、乐陵、庆云五县边界地带。
自卫军遭反动军阀围剿,24岁壮烈牺牲
不久,农民自卫军回师,司令部驻扎在盐山县旧县镇。为了扩大影响,自卫军向全国发出《津南农民自卫军宣言》。宣言发出后,全国震动,北方军阀一片惊恐。国民二军下达命令,要消灭自卫军,通缉张隐韬。接着国民三军派部队进驻盐山、泊镇、南皮一带,对自卫军形成四面包围态势。自卫军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1926年2月,张隐韬和国民党部队展开激战。尽管农民自卫军英勇奋战,但由于双方兵力悬殊,自卫军又缺乏实战经验,很快被敌人骑兵队冲散。激战中,张隐韬子弹打光,不幸被俘。
敌人把张隐韬押到旧县镇西门外,刺刀和枪口指向张隐韬,逼他向自卫军喊话,让自卫军缴枪投降,张隐韬大义凛然,严辞拒绝。面对围观聚集而来的群众和国民军官兵,他慷慨陈词,揭露中国封建势力的黑暗统治,号召人们跟共产党走……
张隐韬的演讲慷慨激昂,还没有讲完,便随着枪声倒在了血泊中。那天是1926年2月5日,年仅24岁。
张隐韬虽然牺牲了,但他的英勇事迹却在津南地区广为传颂。1985年,刘格平捐资在南皮县烈士陵园为张隐韬修墓、立碑;1997年,南皮县委、县政府雕塑了石像,建立了张隐韬纪念展室。1986年,罗章龙为纪念张隐韬牺牲60周年赋诗:“北国之强张隐韬,开滦正定显英豪。津南起义风云壮,功耀千秋渤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