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0日
第05版:05

繁华民族路 美食风味浓

□ 本报记者 尹 超 摄 影 魏志广

3月8日6时,王长河蹬上安着玻璃罩的三轮车,载着各式酥糖,赶往民族路。在民族路东路口一家便利店前,停下车,拿出马扎,一天的生意开始了。

这就是有着百年历史的福顺鸿王记酥糖,“福顺鸿”是最初经营酥糖的三代传承人的名号。店铺虽不在民族路,但每天都有流动摊点。“他们是家族生意,一大家子都做酥糖。”老顾客都晓得。

在王长河的童年记忆中,家中就从事酥糖生意,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也走上了制作经营酥糖的路。一晃,在这条路上已经走过30多年。

“千丝万缕一口酥,含在嘴里马上化”,酥糖好吃,但每一道工序却复杂考究。就说熬糖,不管是原料的配比,还是火候,不仅需要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经验,更需要制糖者的精心与耐心。在日复一日的磨练中,王长河越发沉稳。

玻璃门一打开,香味扑鼻而来,捏起来一块,咬上一口,酥得掉渣,香甜,却不油腻。用油纸包起,更有味道。一位老人喜滋滋拎着半斤芝麻酥糖,边走边说:“年轻时过年就馋这口,现在都60多岁了,还放不下。”不过,现在想吃就来买,不用盼到过年了。

品着酥糖的甜蜜,记者开启民族路美食之旅。民族路制作销售清真特色食品闻名已久。路东西长680米,古朴而充满历史感,两侧房屋多为二三层的楼房,鳞次栉比排列着一个个别具特色的店铺,数一数,约有220多家。这里曾经是一地污水,1998年,民族小区开始建设,慢慢有了这条路。

路两侧店面都不大,装修朴素不显眼,凭口碑传播。有的老板,操着浓浓的乡音,说起自家的特色,神情中带着微微得意。好多顾客是从小吃到大,从大吃到老,老板悉心记得老顾客的喜好,人情味十足。

早晨的民族路,西部尤其热闹,早餐摊点基本集中在路西。虾仁老虎、天津嘎巴菜,几乎每天都要排队等餐。有人不惜驱车从城西而来,就为了一个虾仁老虎。

一早的喧嚣散去,午时的热闹又要上演。10时一过,准备了一上午的老字号——京东肉饼,开门迎客。 店面不算大,屋内,几张小桌合理地利用有限空间排列。“来了?几位?”留着利落短发、看起来大大咧咧的女老板,笑呵呵地根据客人数量,迅速安排好位置。肉饼15元、18元、20元不等。“女的15元的就差不多,男的一般是18元的,除非饭量特别大。”每来一批新顾客,老板都会耐心地推荐。有新出炉的肉饼上桌,马上指给顾客看:“这个就是15元一份的,那个是18元的。”

落座,一碟小菜先端上桌来,红绿相间的萝卜丁,看着就有食欲。等到肉饼上桌,有人搭配鸡蛋汤,有人就着小咸菜,大快朵颐。靠近墙角桌旁的女孩,马上要离开沧州南下求职。和朋友离别的午餐,选在了这里。“这次吃完,不知道下次是什么时候吃了。”女孩略带伤感,因急着赶火车,不敢吃大蒜;靠近门口的一家三口,显然是老顾客,看起来不满10岁的孩子,熟练地点了3个人的午餐……

如果还想来点下午茶,“肖记”酥脆甜软的炸糕得来一个。刚出锅的,油纸一裹,塑料袋一包,边走边吃最新鲜;准备回家做饭,牛羊肉、蔬菜水果、大饼馒头、炸鱼炸虾等一应俱全,逛几个店,美味午餐食材就够了。

一把江米,碾磨加工,便有了元宵、炸糕;一块牛肉,精心腌炖后,让人念念不忘;看起来普通的面粉,在各种揉搓下,搭配上自制馅料,传统美味糕点出现了……这里的人们,用灵巧的双手,把简单的食物制成了五花八门的传统佳肴,成了“抢手货”。

如此光景,顾客们满载而归,店主们喜笑颜开,各得其乐。

2021-03-10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6044.html 1 繁华民族路 美食风味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