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1日
第02版:02

指尖上的锦“绣”前程

——锦丝绣传承人王志娟的故事

本报记者 康学翠 本报通讯员 刘巨雷

王志娟最近特别高兴,沧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公布,她钟爱的锦丝绣入选,并且她也成了这个项目的传承人。从一个普通的绣女到如今的传承人,这条路,她走了数十年。

“看过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吗?那里面服装上的图案是我绣的。”从参与设计电影服装谈起,王志娟滔滔不绝。锦丝绣是一种精致而高雅的民间艺术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古老的刺绣技艺。在没有文字之前,这项古老技艺的制作手法,就靠手把手教,一代传一代。但由于挑花工艺复杂,学习周期长,坚持学习的人不多。

今年48岁的王志娟老家在内蒙古,她自小痴迷锦丝绣。那时,经常“偷”看奶奶绣花,自己也尝试着挑几针。在家人眼里,这不过是一个孩童的好奇,王志娟却坚持了下来。1998年,从北京经贸职业学院毕业后,她在北京办起了一家锦丝绣工作室。后来,她又到苏州创业,用全部积蓄租下了一个曾为韩国博物馆加工刺绣工艺品的废弃厂房,成立了“丽绣坊”工厂。直到2013年,经人介绍,她被肃宁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民风、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吸引,将苏州工厂整体搬至肃宁,才稳定了下来。尤其是当地政府提供的优惠和便利政策,让她在这里找到了家的归属感,她可以塌下心来大展拳脚。

王志娟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吸收其他绣种的技法,融入自己的技艺之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她先后试制成功了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三异绣、双面人物乱针绣,为使动物的毛发达到更加蓬松的双面效果,又创新了交叉套针的技法,推进了锦丝绣传统针法的发展、提升,将锦丝绣发展到新的高度。她的技艺炉火纯青,短短一秒钟,就可以将一根丝线劈成1/64,可准确完成穿针,甚至能走5个乱针回合。

采访中,王志娟高兴地介绍起自己的作品《海水江崖牡丹凤》,在第八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上一亮相,观众都赞叹不已。这件作品,她用了7360个小时完成,采用了手绣盘金、打籽、平绣三种刺绣工艺,一只金凤跃然于真丝织锦缎底料上,通透、灵动、飘逸。

这些年,王志娟收获了累累硕果。参加第十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参展作品《龙凤呈祥床品》被评为“海峡优秀作品奖·银奖”;第13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上,参展作品《手绣彩凤凰》获评金奖;河北省特色工艺美术精品大赛上,她绣制的《海水蛟龙》获一等奖;她的工厂也被省妇女联合会评为“河北省巧手脱贫示范基地”。

从北京到苏州,再到肃宁,王志娟坦言,创业路很难,之所以坚持,不仅为赚钱养家,更想保留这门技艺,让锦丝绣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所以,除了经营产品,工厂还不断招收学员,进行系统培训。前前后后,她带出了多批学生,目前在肃宁工厂的“绣娘”已有百余人。

目前,王志娟计划开发一些衍生产品,且有了一个初步的构想,依托肃宁特色文化衫产业基础,设计带有刺绣工艺的时尚服装,并由此展开,开发可以与之匹配的围巾、配饰、绣花鞋等,形成一整套的系列。

2021-03-11 ——锦丝绣传承人王志娟的故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6067.html 1 指尖上的锦“绣”前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