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哈薇薇
1924年春夏之交。夜渐深了,细雨霏霏。沧州城小南门外西河沿,毗邻运河的小楼上,一灯如豆。一位老者徐徐展开纸张,沉思片刻,便奋笔疾书。他写信告诉友人,自己已经回到沧州。
这位老者,就是大名鼎鼎的中西汇通医派先驱张锡纯。
沧州立达医院缘何而来?张锡纯与这座医院有何渊源?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张锡纯文化研究者王鹏为我们讲述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受聘沈阳立达医院
记者:立达医院是张锡纯在沧州创立的吗?
王鹏:提起沧州立达医院,要从沈阳立达医院说起。1918年,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出版,引起巨大轰动。中西医汇通为传统中医学发展探索了一条新的道路,张锡纯也因此名声大噪。沈阳政、商、学各界苦于本地医疗水平亟待提高,又有英国人、日本人开办的西医院,所以筹资开办了一所中医院。取《论语·雍也》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之意,叫作“立达医院”。聘请张锡纯到沈阳出任院长,他于当年中秋节上任。在沈阳期间,张锡纯进一步深化医疗实践和中西医汇通研究,完善、丰富《医学衷中参西录》,出版了该书第二、三、四期。
记者:张锡纯为何离开沈阳立达医院?
王鹏: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张锡纯外祖家的后人刘宝恒老先生听祖辈们讲,是因为出了一起医疗事故,惹上了官司,迫不得已离开沈阳;另一种说法是张锡纯自己所说。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医受到严重挤压,面临生死存亡的境地。张锡纯辞职离沈,受到中医界很大关注。他多次致信同行、友人,讲述了辞职离沈的原因、经过。
大体上是说,1923年,沈阳成立了市政厅,医政管理也由警察机关移交到市政厅。新政管理要求中医重新考取行医执照,并要求抓药的药工考取药剂士资格。此举给当时沈阳中医造成极大打击,多有关门停业者。张锡纯作为沈阳立达医院院长,兼任《沈阳中医杂志》编辑主任,是当时沈阳中医界的中坚人物,不可避免地受到牵连。一是市政厅向中医界施压,逼其就范;二是张锡纯遭人诬陷,被司法机关传讯;三是奉系军阀正在加紧准备第二次直奉战争,而张锡纯曾为直系军队服务,有人欲借此加害。多重原因逼迫张锡纯于1924年春夏之交,辞去沈阳立达医院院长以及在沈阳中医学会担任的职务,返回沧州。
回乡开办沧州立达医院
记者:回到沧州的张锡纯都做了哪些事?
王鹏:张锡纯离沈返沧之时,《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三期尚有余书待售,第四期已安排印刷。他之所以没有回老家盐山,而是落脚沧州,主要是因为沧州铁路、水路交通比较发达,有利于《医学衷中参西录》的邮购售卖。《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四期版权页标注的“发行处”,就是“沧州立达医院”。
此后近两年的时间里,张锡纯一面在沧州立达医院及原籍盐山行医诊病,一面发行《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三、四期。与此同时,他继续在各大中医杂志发表文章,与医道同仁探讨中医发展之路。这期间,他还为很多医道同仁的医学著作作序,如《〈金匮广义〉序》《慈溪张生甫先生〈医学达变〉序》《〈黄纂医学要诀四种〉序》等,都发表在当时浙江、江苏、上海、山西等地的中医杂志上。他在致友人信中说:“弟近在沧州,仍筹设立达医院,经营十余日,已粗就绪。虽区宇非繁盛之所,而东临铁路,西临卫河,亦属交通便利。且沧盐境地次毗连,是弟在沧,无异在本乡也。其处原有医学研究会。弟开院之后,仍思于沧州振兴医学,且此志百折不回。更思与我中华医界同人振兴医学也。”虽历经坎坷,仍初心不改,张锡纯的人生志向由此可见一斑。
呼吁设立“立达公园”
记者:经您考证,沧州立达医院现在确切位置是哪里?政府相关部门能为此做些什么?
王鹏:关于“沧州立达医院”的具体位置,张锡纯在致无锡同行周小农(周镇)信中说过:“沧州所设立达医院地址,在小南门外西河沿临河楼房”。此期间发表文章、致友人书信、为同行著作作序中,落款多次提到“沧州立达医院临河楼上”“古渤海郡临河楼上”等。据此可知,“沧州立达医院”遗址大概在现今沧州市运河区小南门地区西部、彩虹桥南、运河东岸。
2018年8月,沧州日报《人文周刊》曾组织文史爱好者开展过寻访活动,引起市民广泛关注和极大共鸣。
彩虹桥南、运河东岸、华西南区西侧有一片绿地。建议相关文化部门组织研讨、论证。如可确认,可将这片绿地命名为“立达公园”,设立张锡纯塑像,加相关说明,给运河景观带增加一个历史文化元素。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沧州中医药文化发展和历史文化名人的宣传。
记者:张锡纯什么时间离开沧州的?又为何离开沧州?
王鹏:直鲁联军北攻天津,战火波及沧州。张锡纯因此于1926年春迁居天津,继续他的中西医汇通事业。开办了中医汇通医社和中医函授学校,出版、再版《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合编、第四期、第五期、第六期,编写了第七期,直到1933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