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6日
第01版:01

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走进沧州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沧州市第一中学

本报记者 袁洪丽

走进沧州市第一中学校史馆,《红色历程》部分一开端,便浓墨重彩地介绍了沧州的“五四运动”——二中学潮。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很快波及作为京津门户的沧州城。沧州广大青年学生和进步知识分子立即投入到这场爱国运动中。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就是津南最高学府——直隶省立第二中学,也就是今天的沧州市第一中学。”3月10日,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任李智,带记者参观校史馆,重温那段动人心魄的历史。

始建于1913年的直隶省立第二中学,当时拥有师生200多人。“五四运动”爆发后,以爱国青年学生为主的师生立即行动起来,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声援活动。5月25日,天津学生代表来到直隶二中,介绍了天津、北京等地“五四运动”发展情况,二中学生备受鼓舞。当天晚上成立了校维会,并起草了罢课宣言书及章程等,决定26日上午10时全校罢课,上街游行。

“大家的这一决定,遭到了当局的反对。他们将学生反锁在教室里,强迫上课。广大爱国师生在英语教师董恒久和八班班长刘树森的带领下,高呼‘锁门走窗户,条条大道通自由’的口号,冲出教室,走上街头,与其他学校的游行队伍汇成一股滚滚洪流。”李智说,在以后的几天中,学生们在东到赵家坟、西到大和庄的沧州城内外,到处游行演讲,痛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卖国行径,揭露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强烈要求严惩卖国贼,废除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声援京津地区学生的爱国斗争。

“随后,我校师生还和商会、劝学所联合行动,组织起数个讲演团,让学生回原籍,向广大工人、农民、学生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李智介绍,在天津的沧州籍学生也利用暑假,不辞劳苦,返乡担起本县讲演之责,于7月11日出发,赴青县、沧县、静海、大城之处,随地演讲,使反帝反封建思想渐入人心,革命烈火燃向沧州各地。”李智说,“这次学生运动促进了沧州人民的觉醒,也为党组织在沧州开展革命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1926年在刘格平的指导下,学校建立了沧州地区第一个党支部——直隶省立二中党支部;1931年潘漠华、武月亭领导学生开展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革命的火种一直在学校传承着。”(下转第四版)

2021-03-16 ——走进沧州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沧州市第一中学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6582.html 1 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