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
二氧化碳的“生命期”很长,想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需要提早进行能源结构转型。
碳达峰和碳中和将重新定义经济版图、重构整个制造业,这需要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实现碳中和。
颠 覆
90%以上的自动驾驶使用的是新能源汽车,它们带着程序、装着地图“出生”,是对能源利用模式及未来出行方式的颠覆。
沧州云图科技有限公司是自动驾驶先试先行的执行者,公司总经理汤祎巍透露,继自动驾驶特色旅游线路后,无人公交线路目前正在酝酿中,公司正在进行相关技术准备。
在主流报道关于实现碳中和的展望中有这样一幕——所有的燃油车已经不见踪影,无人驾驶电动车大行其道。
“‘碳中和’是趋势,需要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都做到‘碳中和’。同时,交通资源极大共用化也将是助力‘碳中和’实现的重要一环。”在汤祎巍看来,这无疑将是对出行方式乃至生产方式的一次颠覆式创新。
人工智能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已经融入生活,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带来的智能经济,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城市管理而言,整个城市的智能化,首先应从智能交通出行、城市安全管理等领域切入。
汤祎巍更愿意把未来的特斯拉形容为“手机+4个轮子”,当购车费用大大降低、汽车高度共用化并成为人们的“第二空间”时,为与其配套的软件及其服务提供了新的创业机会。
“未来我们可以坐着自动驾驶汽车从这里到那里,途中看新闻、看电影、听歌、做按摩,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布局移动空间的软件服务、提供内容生产。”汤祎巍说,所有技术的进步都是基于现有技术的转型和爆发,而这,都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新机遇。
守 恒
2020年,第八届河北省创新创业大赛(雄安赛区)暨雄安新区首届“智绘未来”创新创业大赛中,沧州小伙儿赵通领衔的“地下能源搬运工团队”一举捧回二等奖,成为雄安首批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之一。
从一根管道的能量守恒到整个区域的能量管控,河北旺源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赵通虽然才30岁出头,但已经跟能耗“较劲”多年了。
在英国攻读双硕士学位期间,他就参与德国“魔法小镇”——一个能量循环利用、自给自足甚至还可以输出电能的小镇设计建设。
学成归来后,他回到父亲创办的旺源管道,两年内捧回20多项专利,帮助旺源成长为省科技小巨人企业,他发明的城市地下智能化节能管廊系统,登上央视《创业英雄汇》。
如今,他的目标是参与雄安新区建设。
“雄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努力建设绿色低碳新区和创新驱动发展新区。”赵通说,这其实就是“碳中和”的要求。
“‘碳中和’是企业发展的机遇。”赵通感觉到,是传统的粗放型能源管理和应用正在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这个过程中,要保证对能源实行智慧管控、采用先进材料进行节能、尽可能对多种能源进行综合管理应用。
“比如前几个月,我们经历了两次寒流,这在未来都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能源的储备和使用的。”赵通说,很简单的例子,能源集成管控系统可以通过收集、存储、释放等调节,在天气好的时候储备能源,在天气寒冷的时候释放能源,做到精细化管理。
挑 战
企业做“碳中和”的途径主要包括“降低正排放”和“提高负排放”,而减排是企业端首先可以进行自我调节的环节。
为4500吨海水淡化项目做消雾节水塔(冷却塔的一种),是中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刚刚签下的项目,用公司副总经理王建勋的话说,“颇具挑战性”。
在大型工业项目中,冷却塔扮演的角色并不显眼却很重要,它就像一把发令枪,只有它启动了,其他设备才可以逐步启动运转。在国内现有的标准中,冷却塔冷效达到95%即为合格,但中冷对自己的要求是——达到100%。
节能降耗是消雾节水塔的功能之一。“以每小时处理5000吨水的设备为例,一小时蒸发损失量达到近百吨,而消雾节水塔在冬季每小时可节水20吨。”王建勋说。
但比节水更具挑战的是“消雾”——水中会有微生物滋生,长时间运行设备容易发生堵塞从而影响性能,这就需要在水中加入药剂来平衡酸碱度,如此一来,微生物被控制住了,但当水温上升到一定程度后,添加的部分药剂会随着蒸汽排出,对环境产生影响。
中冷结合国内生产和环境实际,在冷却塔布水系统、填料悬挂系统上形成新的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困扰环境与水资源的难题,成为业内的前沿热门技术。
“‘碳中和’不仅是我们服务的企业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中冷要努力的方向。”对于王建勋来说,这是挑战更是机遇。
“我们可改进的空间还很大。”王建勋说,除了采用有机材料制作消雾节水塔,公司还在渤海新区谋划建立国家级实验室,加速产业升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