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6日
第08版:08

一次援疆路 一生边疆情

本报记者 寇洪莹

“嘟嘟……”孙占霖的手机响起,打开一看,是远在新疆的“家人”发来的视频邀请。视频那端,是孩子们的笑脸,“谢谢叔叔阿姨寄来的快递,新学期开始,我穿上新衣服,背着新书包上学去了……”视频另一端,看着他们一点一滴的变化,孙占霖十分欣慰。援疆回来一年了,他不曾忘记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有他的牵挂,这辈子都无法割舍。

瘦了十几公斤

今年48岁的孙占霖是泊头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2018年,上级组织发起援疆号召,孙占霖内心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告别年过八旬的父母、妻子和孩子,带领沧州援疆医疗专家队,踏上了新疆的热土。

那天,他们来到新疆巴音郭楞州轮台县。2018年8月的轮台,热情似火,作为沧州第八批中期轮换援疆医疗团队领队,孙占霖默默许下夙愿:一定让当地医疗卫生水平得到质的飞跃,保障干部群众健康水平。县委组织部认命孙占霖为轮台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协助院长抓好医疗业务,同时负责耳鼻喉科工作。孙占霖迅速调整角色,入疆第二天,就和队友们一头扎进工作。

经过调研,他发现科室设备长期闲置不用、陈旧老化,医疗人员缺乏等现象严重。于是,孙占霖对症下药。在硬件基础上,一方面动手维修改造,让现有的医疗设备投入使用;另一方面,引进低温等离子消融仪器治疗鼻炎、鼻出血、咽炎等,填补县医院的治疗空白。在人才培养上,他更是积极“传帮带”,开创“三个一”的帮扶理念:每日一图、每周一例、每月一讲,促进医生业务水平提升。

功夫不负苦心人。在孙占霖的带领下,耳鼻喉科实现了多个“第一”。比如,第一例激光手术摘除扁桃体,由原先30—60分钟才能完成的手术,缩短到1—2分钟;鼻窦穿刺术治疗鼻窦炎在当地取得突破,常规手术普遍化、熟练化。

2018年10月,孙占霖的妻子去探亲,经过长途跋涉,两个人终于见面。妻子眼前的他黑了、瘦了,却更挺拔了。“当时瘦了得有十几公斤。”孙占霖回忆,由于时差,每天上午10点上班,一忙就过了饭点,常常空着肚子,又投入到下午的忙碌中去。孙占霖顾不上带妻子欣赏美丽的新疆风景,他的所有时间几乎不是在看病人,就是在看病人的路上。

走遍村落义诊

轮台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环境恶劣,居民居住分散,乡镇卫生院与县医院距离遥远。2019年,孙占霖配合沧州援疆前方指挥部,利用计划外援建专项资金138万元,建立了巴州首个远程医疗平台。这不仅实现了轮台县卫健委、县人民医院与全县10个乡镇卫生院的信息系统及数据互联互通,也能与全国其他区域医疗机构无缝对接,可以进行远程会诊、远程门诊和远程影像诊断,促进了医疗资源下沉。

为充分发挥医疗援疆的技术优势,及时解决基层百姓看病就医难问题,孙占霖带领医疗队,利用节假日时间,四处奔波,深入了解医疗需求,为当地老百姓义诊送药,足迹遍布轮台65个村。遇上行动不便的老人,更是亲自到病人家中出诊。

在义诊中,有一位83岁维吾尔族老人令孙占霖印象深刻。多年前,这位老人患上了关节炎,又因患中耳炎未能及时治疗,听力严重下降,基本无法和人交流,加上行动不便,平时都是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发呆。援疆医疗义诊队的医疗专家来给检查身体、赠送药物时,老人十分激动,“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援疆医生,亚克西。”当孙占霖和援友们送来免费助听器,老人能再次听见声音后,多次流下激动的泪水。

“医术精湛,大爱无疆”“医者仁心”……各村村民将一面面锦旗送到孙占霖手里,表达着全村人民对援疆医生的感谢。这是肯定,也是鞭策。他对援疆医生们说:“我们宁愿让太阳晒黑,也不给援疆队伍抹黑,尽最大努力,争取帮更多群众解除病痛。”

结下远方亲戚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得越久,孙占霖和乡亲们的感情就像胡杨般扎得越深。

沧州市援疆指挥部组织结对认亲活动,孙占霖积极参与,与哈尔巴克乡库克色格孜村的沙塔尔·马木提一家结对认亲。从此,在万里之遥的轮台,孙占霖有了“家人”。

沙塔尔·马木提有两个孩子,一家四口挤在三间矮房里。结对成功后,孙占霖带着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来到沙塔尔·马木提家,仔细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与身体健康状况,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在轮台那段日子里,孙占霖经常去看望他们,还与亲戚互留了联系方式,叮嘱他们:如果身体不适或者生了病,一定要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自己。

农忙期间,他还走进了田间地头,帮助沙塔尔·马木提下地摘棉花。炙热的骄阳下,他和大家一起摘棉花,一起迎接秋收胜利的果实。

转眼间,孙占霖援疆工作圆满结束,重新返回工作岗位。一次援疆路,一生边疆情。如今,孙占霖和远方的“家人”还一直保持着联系,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动态,像亲人一般。

2021-03-16 本报记者 寇洪莹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6612.html 1 一次援疆路 一生边疆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