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琪是个网购爱好者,生活中大小物品基本都靠网购解决。“三八”妇女节,电商照例出台了优惠政策。小琪抓住机会,又在网上买了不少。可收货后,小琪发现自己中了商家变相营销的“计”。
小琪在某电商一家店铺看中一个标价159元的商品。电商“三八”妇女节可以享受跨店满200元减20元的优惠,由于金额未达到优惠条件,小琪又从其他店铺挑了些小玩意来凑单。
收到货后,小琪再次打开商品页面无意中发现商品价格被调整为149元。刚过去两天,商品怎么就降价了?而且,是在优惠活动结束后立即降价。对此,小琪找到店铺客服进行询问。客服回复:“这款商品平时售价就是149元,不存在临时降价的问题。消费者虽然按照标价159元下单了,但是能够参与满减活动。”“搞活动不就应该比平时优惠吗?”面对小琪的追问,商家直言:“搞优惠也是在结果核算之后,在有利润的前提下进行。”
稍后,小琪咨询了电商客服。电商客服告诉小琪:电商推出优惠活动方案,商家需要自行为优惠买单。因此,商家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以及哪些商品参加优惠活动。至于商家在活动前提高价格的问题,由于商家在规则范围内拥有自主定价权,电商平台不做干预。
不赚钱的买卖没人干,这个道理说得通。可是小琪心想,商家优惠促销本就是吸引消费者眼球,最终实现薄利多销。可是个别商家一方面借助电商优惠政策成功引流,一方面提前抬高商品价格,看起来很热闹,消费者实际获得优惠并没有多少。如此变相营销,确实让顾客有上当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