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洋 本报通讯员 吴 玲
在孟村回族自治县,有一座“津南革命纪念馆”。矗立在纪念馆展厅中央的,便是被毛泽东主席盛赞为“回民领袖,少数民族首席代表”的刘格平的塑像。
“刘格平在生死关头大义凛然,始终站在党的立场上为党工作。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义务守馆20多年的赵景轩老人,已年过八旬。每每有游客前来参观,他总是会细心讲解,“1926年8月,刘格平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受党的派遣,在孟村回族自治县创建了津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大堤东村党支部,不久后升级为中共津南特委。从此,革命火种迅速播遍周边地区,掀开了津南地区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1904年,刘格平出生于孟村大堤东村一个回族家庭。1922年,深受《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影响的刘格平,在天津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我父亲跟格平老人是同龄人,深受格平老人的影响,在革命年代,自愿担当起义务通讯员,经常帮助他们张贴标语、传递信息。”赵景轩说,“小时候我父亲老给我讲格平老人的这些故事,在我的印象里,格平老人真了不得。”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津南特委动员周边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军参战、保家卫国。当年9月,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第一路军成立,主要是以大堤东村附近村庄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积极分子为骨干,两个月时间,发展至600多人,被编为两个营,成为活跃在冀鲁大地上的一支抗日铁流。
1938年8月,肖华率八路军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进驻冀鲁边区,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整编为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六支队,一路军改为一营;次年夏,部队随肖华南下继续打击日本侵略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格平又从一名久经考验的革命者转变为我国民族工作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从在早期革命斗争中依靠和团结各族人民,到在和平年代致力于建立我国民族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刘格平为各族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
“革命战争时期的党支部,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把侵略者赶跑,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现在的党支部,是要建设好家乡,让乡亲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作为刘格平的族曾孙,现任大堤东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峰说,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是曾祖父的谆谆教导,也是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经过村“两委”班子多年的努力,之前破旧的村庄不仅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这个不到千人的纯农业村,成立了由村“两委”班子、贫困户和农业致富能手主导的专业合作社,将全村3000亩土地全部有效整合,建成了一批休闲农家乐、旅游采摘园、老年养生园等设施农业项目。大堤东村这些年来陆续获评省级“民族工作示范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村庄”等荣誉称号。目前,大堤东村牛羊养殖屠宰业蓬勃发展,清真美食享誉省内外。
为了表达对先辈的怀念和敬仰,大堤东村与附近几个村庄优化教育资源,合力兴建了一所小学,命名为“格平小学”。村“两委”在原津南革命纪念馆的基础上,规划设计了红色文化展区,以刘格平生平、渤海回民支队精神、孟村爱国人士事迹为内容,打造辐射冀鲁区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今,津南纪念馆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和党员入党宣誓的圣地,每年都会有很多人来这里参观,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先烈遗志,坚定理想信念。“我们有责任,也一定要将大堤东红色精神传承下去!”刘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