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23日
第06版:06

徐杨桥的手艺人

齐斐斐 吴 玲

李长义老人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这句俗语出自一门古老的民间技艺——“锔瓷”。锔瓷,就是用专业的工具——金刚钻和锔钉修复破损的瓷器,赋予它全新的生命。

对从事锔瓷行当的匠人,民间称之为小炉匠或锢炉匠,这门技艺已在中华大地传承了千年之久。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孟村回族自治县也曾经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小炉匠专业村——徐杨桥。

历史上的徐杨桥,土地盐碱易涝,人们靠天吃饭,日子过得艰难。为了改善这种境况,不知从何年何月起,村里李、张二姓的先人到河间卧佛堂学习小炉匠手艺,学成后回村传授技艺。经过若干年的传承和发展,徐杨桥逐渐成为有一定规模的小炉匠专业村。为了纪念两位先人,村人在村南为他们树立了功德碑。此碑毁于上世纪50年代,但他们的技艺和德行代代相传。

锔瓷讲究心灵手巧、耳聪目慧,一个好的锔瓷匠人必要经过多年的苦练与打磨才能练就一手精湛的修补技艺。徐杨桥村83岁的李长义老人,从十几岁就随兄学艺。经历了当年学艺的艰辛和几十年从业的苦累,如今,老人是村里健在的唯一一个掌握小炉匠整套绝活的老匠人。

旧时,徐杨桥村人的日子不好过。每到农闲时节,村里便组织起百余名匠人远走他乡,靠锔补的手艺谋生。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布大江南北,他们用结满老茧的双手,撑起了小到一个个家、大到集体的温饱和幸福。

从前,匠人们外出耍手艺是非常辛苦的,他们肩挑工具箱和行李,风里来雨里去,还要应对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

大跃进的年代,李长义带着生产队的介绍信到黑龙江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一带耍手艺。有一天,被人当作“氓流”向外驱赶,回想起过往的心酸和无奈,老匠人感慨万千。

技艺需要传承。在授徒的过程中,小炉匠们不但将自己的拿手绝活倾心相授,还要让徒弟们牢记守艺与守心之道,对于生活困难的徒弟,他们总是相帮相扶。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时隔多年,谈起自己和徒弟之间的故事,老人的心里依然会漾起满满的幸福。

李长义老人的从业经历是徐杨桥村老手艺人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老人经常告诫年轻人:修旧利废、省吃俭用是国人的美德。有补丁的碗端在手中不易滑落,所有的补丁都是让人们用来防滑的抓手。手艺人用匠心成就了残缺之美,也教会了人们用一颗平常心去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

改革开放以后,徐杨桥人紧跟时代浪潮,用创新思维赋予工匠精神全新的生命。老人的两个儿子也依托孟村的特色产业,远赴广西创办了自己的弯头管件生产企业,每年都有不错的收益。由一家看全村,老百姓们从务工到创业,有了更多选择,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耍了大半生手艺的李长义老人,早已收起了自己的工具箱,安享天年。有时,村里会有古董商前来,想要收购老人的家什儿,老人总是笑着婉拒。守艺难,守心更难。

对于老匠人而言,工具箱里藏着曾经的过往,更藏着一个时代的记忆。这是一个念想,一种情怀,一种精神的坚守和传承……

2021-03-23 齐斐斐 吴 玲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7686.html 1 徐杨桥的手艺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