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之后,阳光明媚,气温回暖,我市各地相继进入农事繁忙季,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
春耕春播春管,为夏粮丰收打下基础。本报推出“不负好春光 田管正当时”策划,走进农家,脚踩泥土,带读者看各地如何做好春耕春播和田间管理,为了人们的米袋子、菜篮子抢占春光。
因地制宜 培育良种惠农家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前几天的倒春寒对俺这儿没啥影响,别看麦尖前两天还有点黄头,这两天就缓过来了,苗子油绿油绿的。”“俺这儿的苗长得也好看,看着比隔壁地块的苗儿旺多了。”……小麦返青,泊头蔬宝种业有限公司的繁种大户群也热闹了起来,不少种植户在群里“晒”出自家麦田美景,交流田间管理技术。话题的“主人公”,是泊头蔬宝种业有限公司委托他们扩繁种植的小麦——泊麦7号。
“泊麦7号是俺们耗时14年培育出的优质品种,前两年通过审定,可以在咱冀中南地区推广。由于品种从抗性、产量等方面都表现优秀,所以受到不少种植户的青睐,繁种的规模也逐渐扩大,涵盖泊头、沧县、盐山等多个县(市)。”公司负责人黄宏宇介绍道。
他说,泊麦7号主要是针对我市干旱、缺水、土壤瘠薄、盐碱严重的种植现状进行研发的,所以抗旱、节水的特点自是必不可少。
“播种前,浇足底墒,这时候再浇一水,就不用管了。要是播前下过雨,墒情好的地方,看看省一水都行。”蔬宝种业有限公司的技术管理人员会根据麦种的情况在群中指导生产。“咱们这个品种,播种周期长,有的地儿虽然11月初才播的,影响也不大。只要播前墒情好,开春后浇一水,亩穗数也能达到40万株至45万株,不影响产量。”
抗逆性强,同样是泊麦7号的优点。近两年春季频发倒春寒,一些地区小麦受冻,出现黄叶、畸形穗,但泊麦7号受到的影响却很小。不仅如此,由于抗逆性强,在进行了喷防作业后,病害也少见。再加上出色的分蘖能力,这个品种还收获了亩产550公斤的好成绩。
根据泊麦7号的特点,蔬宝公司还总结出了多抗、节水、高产、高效的配套技术规范。如今,除了泊头及周边地区,这个品种还在衡水等地扎下了根。
因地制宜选育推广优良品种,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蔬宝种业有限公司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
眼下,除了灌溉、喷洒除草剂等春管活动,他们还忙着对实验地块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黄宏宇说,每年,除了为自家选取优秀品种,他们还承担起不少科研院所的育种任务。
育种试验基地的小麦试验田呈规则的长方形,被有序分割成N个小区。每一个长方形的小块前都有一个带有不同标号的小牌,用以区分各个小区的小麦品种。当前,公司的试验田达到千余亩,试验种植了近500余个小麦品种。
“通过比较试验,对比小麦的株高、成熟期、抗倒伏能力、抗病能力、亩穗数等多个选择指标,择优入选。”选出新品种后,并不意味着育种结束,还需要进行鉴定,并制定相应配套管理技术。
除了小麦育种,玉米育种也是他们实验的重中之重。为了加快育种速度,黄宏宇的父亲——公司理事长黄丙欣,每年冬季还会到海南基地育种,就是春节假期也不松懈。
“现在,我们已经有4个玉米品种通过了审定。今年还要向省里及国家申请2个玉米新品种的审定。同时,我们还要向上级部门申请,将泊麦7号的审定区域扩大至冀中北地区,让咱的良种在更多地区扎根。”黄宏宇说。
一块块试验田中,小麦的嫩苗已经冒出地面十几厘米,孕育着新的生机。看着抗过了低温寒潮的小麦,黄宏宇一脸欣慰,今夏,这里又将是一片金色麦浪。
创新驿站 把技术种进泥土
■ 本报记者 宁美红
进入拔节期的小麦,愈加放肆地生长,一眼望去,田间绿色尽染。
前段时间刚施完肥,这些日子,黄骅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又忙着喷洒一种“秘制良药”,为小麦茁壮成长增添内力。合作社负责人张志清介绍道:“喷洒的药剂是沧州农科院专门为小麦调配的‘营养套餐’,能够防治病虫害、冻害、增添营养等。”
黄骅的小麦以旱碱麦闻名,小麦制成面食后筋道有嚼劲、麦香味十足并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因为黄骅盐碱地居多而春季又难浇上水造成的“旱”,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旱碱麦。从拔节期到抽穗前是小麦生长速度最快、生长量最大的时期,如进入了青春期的孩子般,对小麦质量、产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小麦浇不上水,就得在技术上下功夫。多亏了农科院的技术专家们,三天两头往这儿跑。去年农业创新驿站落户俺们友和,技术专家们更是把这儿当成了家。”张志清说。
作为友和农业创新驿站的首席专家,沧州市农科院研究员徐玉鹏介绍道:“驿站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组建了15人的专家团队,涵盖小麦新品种选育、植物营养、土壤改良和农业机械化等多学科、多领域的全产业链。一方面,我们直接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加强示范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我们对农户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解决他们在种植时遇到的问题。”
驿站对农户进行了两次培训,一次在室内的田间培训学校,一次在田间。
第一次培训的场景,徐玉鹏至今记忆犹新。从黄骅各地来的百十位农民挤满了“教室”。徐玉鹏从种植前的平整土地到早春追肥再到收割讲得仔细,农民们像小学生一样,听得认真。不少农民表示,种了一辈子地,才知道原来种地还是个技术活,更有不少农民呼吁,希望这样的讲座多一些。徐玉鹏则说:“提高产量和质量,最根本的还是标准化种植技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标准化传递到农户手中,落实到泥土中。”
在创新驿站的旱碱麦栽培试验田,播期试验正在进行,数据记录从未停止。未来,新的科技成果将更快服务于农户。与此同时,田间的技术指导从未间断。把技术种在泥土里,让科技长在大地上,旱碱麦标准化种植推广开来,丰收会如约而至。
科技助力 这里的春管静悄悄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孙 亮
眼下,行走在田间,不少农户正紧张忙碌地铺设着水龙,抢抓时机为麦田“解渴”。
走进吴桥县桑园镇奔腾粮棉种植合作社,却是截然不同的寂静景象。在地垄边来回眺望,连个人影都瞅不到。心里正纳闷着怎么这儿不像别处一样抢抓春灌时机?再沿着田垄边走边看,土地已呈深褐色,显然是已经喝饱了水。
“俺这儿可不用那么多人忙着铺水龙,那样太麻烦了。你看,这些‘水管家’就是俺们的灌溉能手。”只见合作社负责人李刚兴致勃勃地拨开麦苗,一截黑色管道从土里探出头来。
他轻轻一提,管道慢慢升起,足有半米多高,最顶端是一个喷头设施。“这是自主伸缩式喷灌设施,只要轻轻启动开关,就能自动出水,喷出来的是水雾,就跟下小雨是一样的。”
随李刚行走在田间,正在作业的自主伸缩式喷灌设施相继映入眼帘。他说,现在合作社已有1000余亩地安装上了这套设施。设备开启后,一天可浇100亩地,只需两人在田间看着即可。
“自从有了这高科技,俺们这儿的用工大大节省。原来要浇这1000亩地,至少得用百十个工人。现在,两个人有10天就能把地浇上一遍,光人工费就省不少呢。”由于按下开关即可启动喷灌设施,还可随时根据土壤墒情为麦苗补水,田间管理更加自由方便。
灌溉技术的革新,优势可不只这些。
李刚深有体会,他说,传统的漫灌技术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地块浇灌不均,土地容易板结,对小麦、玉米的产量也有一定影响。使用喷灌后,就如自然下雨一样,土地松软、不会板结,有利于作物的根系下扎,提高作物吸水和吸肥能力,进而提高作物产量。
不仅如此,这种灌溉方法还是水肥一体化项目的一部分。需要施肥时,可在灌溉前将肥料通过管道与灌溉水融合,再通过喷灌将肥水均匀地施入作物根系区域。如此一来,可以直接控制用水量、施肥量和灌溉时间,提高水和肥的利用率,不仅可达到节水节肥,还可减少过度用肥的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
“你看,灌溉均匀了,小麦长得也整齐。”看着地里茁壮的麦苗,他喜上眉梢。
发展智慧农业,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管理深度融合,近两年,李刚还引入了无人机这个植保好助手。
“无人机可在近千米的范围内自由操控,且不受地形、障碍物的影响,更不会碾压庄稼。”除了行动的便捷,作业的高效率更备受他的青睐。他说,拿起智能操纵器,只轻轻一点,无人机就能轻松起飞,作业一天,至少可以喷洒三四百亩小麦。“如果这些工作全部由人工完成,不仅成本高、耗时长、易错过农时,而且还不够精准,造成农药浪费和残留。”
有了高科技的助力,李刚奔向丰收的信心十足。这些年,合作社的小麦亩产可达550公斤。由于产量高、品质好,合作社还成了种业公司的繁种基地,每公斤小麦售价高出市场价格0.2元钱。
给优质麦
配好“营养餐”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眼下正是麦田春管的忙碌时期,东光县海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杨孝才,已在地里忙碌20余天了。
“俺们合作社今年种了2000多亩优质麦,还托管了2万多亩土地。自从小麦进入返青期,每天都忙着春管,抢农时促丰收,一点儿都不能懈怠。”说起农事,他表情认真。
“别看忙活,可看到咱麦苗的长势,就觉得再苦再累也值了。”只见他拔起一簇麦苗,又比量一番苗株,说道:“去年冬天俺们的管理就没松劲。前段时间,小麦开始返青,浇水、施肥等各项作业也早就安排下去了。为了防御倒春寒,杀菌剂及氨基酸等营养剂也都施到地里了,你看,现在叶片又绿又壮,整体苗情都不错。这样来看,今年产量向好。”
地头,确实是一派繁忙景象。田埂上,几名工人正忙着配置营养液。麦苗间,一辆撒肥车正沿着直线“撒欢”,白色的肥料颗粒如雪飘落。
别的地儿的春管大多只是灌溉,为啥海丰的作业内容如此“热闹”?
杨孝才说,这还要从他们种植的品种讲起。“俺们地里种的是藁优5766和师栾02-1,这两个品种,是优质小麦,也叫强筋麦。这种小麦不仅蛋白含量高,而且麦筋也高,一般作为辅料和普通小麦配比成不同筋道的面粉。”
原来,从发展种植之初,杨孝才就一直在寻找大田的利润增长点。在探索中,他发现,市场上对优质小麦的需求旺盛,而且收购价格要高于普通小麦。商业嗅觉敏锐的他,果断引来原种,大面积推广种植。
“但是,这种小麦管理上难度不小,尤其是它的抗性不如普通小麦,抗寒性、抗病虫害的能力都稍弱些。针对它的娇气体质,俺们都是要结合天气,提高预防、管理。”
为了能让这优质品种在东光地界安稳扎根,公司不断试验优质肥药,还成为河北省植保站的创新驿站,向省市级专家学习前沿管理技术。
如今,他们已经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地的水、肥、药、控管理技术,优质小麦的亩产量可比肩普通小麦。
以市场为导向,海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不仅适时调整种植品种,还以此为基础,发展起品牌农业。以公司自产优质小麦为原料生产的“海拾陆”面粉,已在东光及周边地区家喻户晓。
“俺们自己种植强筋小麦,在管理中,可以保障咱小麦的品质。自建生产线后,加工中,也都是绿色生产,这样不仅能提高小麦的附加值,还能保障老百姓的舌尖安全。”杨孝才说,现在车间每天可生产石磨面粉50吨。
注册了“海拾陆”商标后,公司的优质面粉不仅销往周边的大型商超,还走上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远销广东、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海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还不忘带动周边农户。春管前,公司就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开展了农业技能培训活动,就如何选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进行了细致讲解。春管时期,还以成本价格为周边农户提供优质肥、药,让大伙儿花低价就能用上好农资。
“俺们公司是咱海丰现代农业园区的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是职责所在。大伙儿尽心尽力做好春管,希望丰收时,每一片土地都能麦穗飘香。”杨孝才笑言。
“虫口夺粮”早上弦
织密“防网”保丰收
本报讯(记者张梦鹤)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根据越冬病虫基数调查,结合农业生态条件、气象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今年我市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总体呈中等偏重发生态势。即日起,我市将全面开展“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全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据市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张志强介绍,“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强化监测预警,为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持。全市植保系统将组织有关专家召开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对我市上半年和下半年的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准确预报。在全年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全面开展小麦条锈病、蝗虫、草地贪夜蛾等重大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信息传递及时。二是做好主要农作物病虫防控技术指导,赢得全年粮食丰收的主动权。今年我市将重点在青县、海兴、南皮、肃宁、泊头、河间、黄骅等7个县(市)创建14个农作物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区,在小麦、玉米、蔬菜和果树上开展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示范。三是多措并举,推进农药减量增效持续开展。结合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开展科学安全用药技术培训,推广高效环保型农药品种,提高对症选药水平,强化适时、适期、适量用药和交替轮换用药,严防违规用药,避免乱用药。此外,还将推广高效新型植保机械,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促进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规范管理,提高其服务能力、防治效率和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