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崔晓萌 陈子康 本报记者 李其征
阳春三月思英雄,万物复苏缅先烈。
在任丘市东部,有一个三杰村。在村里的党员活动室,83岁高龄的牛彦圃告诉记者,这个村原名为天宫村,1967年,因纪念为革命献身的牛氏三兄弟,更名为三杰村。
“牛氏三杰”即牛文良、牛文仓、牛文常,1936年2月牺牲。“他们都是我的叔辈,这么多年了,他们的事迹整天在我眼前晃动。”牛彦圃是“牛氏三杰”后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的讲述,将记者的思绪带回到那个硝烟滚滚的年代。
牛文良与牛文仓是堂兄弟,牛文常是牛文良的胞弟。1929年,牛文良考入保定志存中学。1930年被中共保属特委发展入党。在他的启发引导下,堂兄弟牛文仓于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共保属特委领导下,牛文良、牛文仓积极开展学生运动,并参加了高蠡暴动。暴动失败后,牛文良被派往天津开展地下工作,牛文仓则回到家乡发展党的组织。牛文仓回任丘后,秘密发展党的组织,任丘第一个党支部——天宫村党支部就是在牛文仓家建立起来的。为解决因夏粮歉收造成的饥荒问题,牛文仓、牛文常开展“打富济贫”的秋收运动。当地农民高兴地说:“有了共产党,吃饭不愁粮。”
华北事变后,中共保属特委成立抗日反蒋武装队,牛文仓兼任大队长,牛文良任指导员,牛文常任特委直属队长,领导开展锄奸反霸的武装斗争。1936年2月20日,牛家三兄弟在高阳县孟仲峰村召开会议时,由于叛徒告密,国民党地方当局调集保安团包围了孟仲峰村。激战中,牛文仓不幸中弹牺牲,牛文良也身负重伤不幸被俘,英勇就义。牛文常受重伤后仍与敌人顽强搏斗,剩一颗子弹时高呼着“共产党人是杀不绝的!”饮弹牺牲。
英雄史迹如松柏常青,烈士精神与天地共存。“我们村是任丘市最早的红色文化发源地,‘牛氏三杰’的革命精神一直激励着村庄的发展,村里从大人到孩子,都知道‘牛氏三杰’的故事。村里正计划建立‘牛氏三杰’红色教育基地,目前正在选址阶段。”三杰村党支部书记王孟七介绍,村里以烈士精神为榜样,利用紧邻任丘市区、交通便利的优势,积极发展包括起重机械、冷拉机械、钢管及脚手架配件等制造业,村内民营企业达上百家。去年,村子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共修建道路3000米,铺设面包砖6000平方米,修建下水道700米,种植绿化带1000平方米、树木400棵,建设休闲健身游园1个、开放式广场1个,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