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健 本报通讯员 李世文
清明临近,走进位于河间市的冀中烈士陵园。园内庄重肃穆,纪念碑两侧的贺龙、吕正操、杨成武等6位革命前辈的汉白玉雕塑栩栩如生。
烈士陵园的负责人于金盼告诉记者:“这6位都是当年冀中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领导,在他们指挥下,冀中军民与日伪军浴血战斗,谱写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壮歌。特别是1939年1月,贺龙率八路军一二〇师主力在河间惠伯口村与冀中部队会师后,更是开启了冀中抗战的崭新篇章。”
1938年底,为了巩固华北冀中抗日根据地,中央决定,由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率一二〇师主力驰援冀中。1939年1月25日,就在日军占领河间县城的当天,贺龙、关向应率部在河间西北惠伯口村,与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率领的部队会师,冀中抗战掀开崭新篇章。为了提高地方部队的作战能力,一二〇师的每一个团需带上地方部队的一个团,在战场上一起冲杀、锻炼。
82岁的孙正开是河间市的一名退休老党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就积极参与河间抗战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他告诉记者,日军占领河间城后,加紧构筑工事,以分割和缩小抗日根据地,打击抗日武装。为了粉碎敌人的企图,一二〇师七一六团及冀中三纵队一部,进驻河间、肃宁之间的曹家庄、梁村、大曹村一带,向敌人发起进攻。“首战告捷,这场战斗杀伤日军150余名。”孙正开说,当时附近村庄的群众主动送来米面、鸡鸭、肥猪,拿出最好的东西慰劳战士,一时间军民热情高涨。
日军不甘心曹家庄的失败,从任丘、献县调集1500余兵力,集中于河间城,准备向抗日部队进行报复。一二〇师依托大曹村阵地顽强抗击,连续打退敌人4次进攻。
“每次冲锋前,敌军都施放大量毒气,而我们只能用小便湿过的毛巾蒙住口鼻,继续抗击敌军的进攻。”孙正开说,很多上岁数的老人还对敌军的残忍有着清晰的记忆。可即便战斗如此残酷,一二〇师还是依托大曹村阵地顽强抗击,打退了敌人4次进攻,至战斗结束,敌人死伤300余人,一二〇师缴获枪支甚多。
2月下旬,一二〇师侦察得知河间城内仅有日军600人、伪军700人,决定在河间县城附近消灭出城活动的敌人。遂命七一六团于3月1日拂晓前悄悄进入黑马张庄设伏,一举消灭日军130余人。这也是继曹家庄、大曹村之后的第三场胜仗。
3月23日,一二〇师主力和冀中区领导机关,来到卧佛堂、石马村一带。当天,日军宫崎联队500人向驻石马村的七一六团三营进攻。师部命令五支队第一大队在留古寺以北击敌右侧背;命令独一旅一团在艾庄击敌左侧背,配合七一六团进行反击。
“当时敌人有封锁子牙河配合进攻石马之敌合围抗日部队的企图,如再恋战,一旦各路敌人来援,作战将陷入被动。”孙正开说,由于抗日部队能依靠群众、准确掌握敌情变化,加之指挥灵活,很快粉碎了敌人合击、摧毁领导机关的企图。“一二〇师的指战员个个作战勇敢、艰苦朴素,给河间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每当部队转移时,群众都送出老远,往战士手里塞干粮、鸡蛋,还有不少群众送子弟参军,仅河间就有400多人。”
一二〇师在河间一带打出“齐会歼灭战”等多个漂亮仗,消灭了大批日本侵略军,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河间党政军民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士气和取得胜利的信心。一二〇师还多次派出工作团,帮助河间巩固、健全村政权,发展党的组织,整顿县、区武装,推动河间抗日局面的发展。
战火已经退去,无数的革命先烈却长眠于此。在位于河间市曙光西路的冀中烈士陵园,仅县、团级以上烈士就有上百名。从1999年冀中烈士陵园纪念馆开馆以来,河间就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拜谒、参观活动,教育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宣传抗日英烈的英雄事迹,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
刚刚步入中学的刘添翔,这几年一直坚持跟随家人到冀中烈士陵园祭拜烈士。刘添翔说:“了解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才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才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据了解,截至2020年,纪念馆先后接待参观瞻仰人员120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学生100万人次。2020年9月1日,冀中烈士陵园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在红色精神的指引下,河间人民发扬质朴、勤劳、奋进的作风,在时代发展中绘就壮美篇章。如今的河间,改革动力蓬勃强劲,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社会事业长足发展,民生福祉大幅提升,一座生态宜居的冀中城市正在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