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29日
第05版:05

两百岁的九香鸡

本报记者 宁美红

坚 守

无论多忙,王瑞来都会抽出时间去加工厂转转,看过了,才放心。

一只只白条鸡选用的是散养500天左右的老鸡,遵循着老法的简单手艺,前期先焗,用大的颗粒盐进行腌制,挤压水份,脱脂脱油。后期再煮,老汤里加入九味秘制香料,文火慢炖,不能着急,得炖上五六个小时。

待到晾干水分后,一只肥皮嫩肉、膘足脂润的盐焗鸡便摆在面前。四溢的香气不断蔓延,轻轻一掰,骨肉分离,鸡腿处呈诱人的金红色,迫不及待地吃一口,鲜嫩的鸡肉随即融化在唇齿之间,令人欲罢不能。

阳光慢慢洒满大地,加工厂忙了一会儿后,店里也忙了起来。

75岁的杜平分是这里的常客,一进门便和王瑞来熟络地聊了起来。“家是搬了,口味没变,吃了十多年。这不小孙子来了,又点名吃你家的盐焗鸡。”

像杜平分这样的熟客不在少数。他们有的吃着九香鸡长大,有的则九香鸡陪他们变老。是一道吃食,是一种味道,也是一种陪伴。而王瑞来只想坚守好这个手艺,让这份陪伴更长久。

创 新

王瑞来是九香鸡的第四代传承人。

1997年,王瑞来17岁,全家人从县里搬到沧州市区,又开始了吆喝的生意。一传十,十传百,九香鸡独特的味道渐渐俘获了一众市民的心。

2004年,王瑞来取九种香料中的“冀九香”为盐焗鸡命名,王氏烧鸡有了自己的品牌。

虽说九香鸡一直沿用着老手艺,王瑞来却从不是一个吃老本的人。“跟紧时代,不断创新,人们才会一直记得九香鸡。”

传统的烧鸡内部清理得不够彻底,尤其是背部常留有一块肺。虽说肺小,只是稍稍有碍观瞻,但这块有50克的肺却有着相当的利润。“按照每斤26元算,一只鸡就多出两块六。一天能卖出几百只鸡,数量就大了。”王瑞来给大家算了一笔账。舍弃了这么多利润,王瑞来说得倒是平和:“创新为了啥,不就是为了人们吃着舒心嘛,不能因为这点利润就忘了咱是干啥的。”

这不,前些日子,王瑞来又忙活了起来。“以前,人们买一只鸡,一家人吃剩不下。现在,一家人也就三四口人,一只整鸡多数吃不了。”观察到家庭情况的变化后吗,王瑞来开始琢磨着分割盐焗鸡,将其小包装化。

由于老鸡较肉鸡出肉率小、肉质筋道不好处理,分割老鸡的市场几近空缺。分割后再腌制难以保持鸡身紧凑,更对多方面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瑞来琢磨着,钻研着,终于想出了招。“预计今年下半年,新产品就能和大家见面了。”王瑞来兴奋地说道。

传 承

小时候,逢年过节,家家阖欢,王瑞来却总埋怨“吃不上一顿热乎饭”。不仅如此,大人们杀鸡,王瑞来还得帮着拔毛、烧柴火,享受不到一点年味儿。

那时候,王家烧鸡可是实打实的“奢侈品”。订婚过礼时,谁家过的是王家烧鸡,可得出去炫耀一番。

“早在200年前的清末,我们祖上便开始做盐焗鸡。那会儿,鸡都是自家散养的,赶集吆喝,慢慢地吆喝出了名头。盐焗鸡制作工艺简单,但凝聚了老祖宗的智慧,到现在,我们还是遵循着老法。”说起九香鸡的历史,王瑞来娓娓道来,满是自豪。

2020年,九香鸡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市区已发展到5家店,店内又增加了扒鸡、黑鸭、猪货、酱牛肉等美食。顾客常跟他打趣:“咱家鸡有啥秘方?”王瑞总笑着说:“没啥秘方,唯有用心、精心、良心6个字。”

时光流转,逢年过节,最忙碌的时候,埋怨的人又变成了王瑞来的儿子,似乎这份“埋怨”也在“传承”。有趣的是,年仅12岁的大儿子,不仅能卖货,也练就了把关质量的好本领。长江后浪推前浪,“儿子说了,长大了要学管理,把‘冀九香’的知名度打出去。”说着,王瑞来自信的笑容里透着几分期待。

2021-03-29 本报记者 宁美红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8252.html 1 两百岁的九香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