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疫情防控已成为目前常态化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公共卫生安全成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小学阶段是学习科学知识、初步形成世界观、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小学是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的重点对象和重要阵地。
2007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公共卫生教育是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明确了中小学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小学各学段具体教育内容是:1至3年级,了解基本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常识;了解常见的肠道和呼吸道等常见疾病的预防常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健康行为及饮食习惯。4至6年级,加强卫生和饮食常识学习,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健康的饮食习惯;了解常见病和传染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初步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的危害,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逐步形成远离烟酒及毒品的健康生活意识;初步了解青春期发育基础知识,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可见,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关系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文明风尚,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未来。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在实施建议中进一步指出:“学校要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挖掘隐性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与显性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一起,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按照要求,予以贯彻落实。”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选择遵循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连续性的原则;组织与实施主要方式是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活动设计时可以有所侧重,以某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会贯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各类活动的支持作用,有效促进问题解决、交流协作、成果展示与分享等。
因此,公共卫生安全教育融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使小学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呈现如下局面:一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跨学科性,使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的内容摆脱单一枯燥的局面,内容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信息技术、艺术等学科有机整合,更具趣味性、适宜性;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性性质,使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的实施摆脱了课堂说教的局面,学生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教育过程更具参与性、体验性;三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自主性原则,学校可以依托地域资源、社区条件和学校实际构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强化学校主体性,实现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的多样性。
综上,公共卫生安全教育融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作者单位:沧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