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30日
第03版:03

人物简介:李大兰,任丘市北汉乡西吴村人,1930年12月出生,1944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文艺家庭欢乐多

本报记者 曹广欣 邢 程 摄影 王少华

张俊厂为母亲李大兰拉起了《母亲》这首歌,感动了现场所有的人。

“革命母亲”李大兰: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在任丘市北汉乡西吴村,悠扬的二胡声伴着歌声从一个小院里传来,这个小院就是李大兰的家。

李大兰的二儿子张俊厂是一个文艺爱好者,乡文化站少不了他的身影。在家里,他也经常给母亲拉上一曲。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他饶有兴趣地给母亲李大兰拉着二胡,唱了一首《母亲》,不仅感动了他的母亲,也感动了现场所有的人。

“孩子爱好戏曲,主要是伴奏。家里乐器太多了,有的我也说不出名字。”说起自己这个家,说起现在的生活,91岁的李大兰满脸的幸福。

李大兰出生于革命家庭,她的父亲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她的父亲思想进步,革命觉悟高,她家也是村里的堡垒户。抗日战争时期,环境残酷,隐藏、保护共产党的干部和人民子弟兵,是堡垒户的责任。他们家救助、保护了许多抗日人员和八路军战士、伤病员。

李大兰说,那时候,她的父亲经常带领村里的先进分子和党员一起为村里挖河、打井,做了不少好事。在父亲的影响下,10多岁的李大兰就开始为我党“工作”了。“当时区县干部来我家开会,我就在大门口前玩儿,十来岁的小女孩子不会引人注意啊。其实,我在站岗放哨。”李大兰说。

在新中国成立前,冀中报社(冀中导报的前身)设在村里的地道里,还是孩子的李大兰负责放哨、站岗。村里的老党员们看李大兰工作认真负责,在她15岁的时候,老党员就介绍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8岁时,李大兰担任了村妇救会主任,组织村里的妇女学习文化,办识字班,使大部分大字不识的家庭妇女脱了盲。她还组织妇女们织布、纺线、做军鞋等。妇救会主任的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1974年,李大兰又被党员们选为村党支部委员兼妇联主任,她的工作也得到了村民和党员们的一致认可。

现在,李大兰的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由于上了岁数,李大兰现在和二儿子张俊厂住。孙儿辈们一有时间,就来看望老人。一家四代同堂,是个和和美美的大家庭。特别是二儿子张俊厂,爱好戏曲,让家里也充满了文化气息。一有活动,经常有人到家里来排练,老人喜欢热闹,看着晚辈们吹拉弹唱,笑容挂在了脸上。

采访札记

我们在采访李大兰过程中,特别是当儿子用二胡给她拉起《母亲》这首歌时,老人脸上挂着笑容,眼里含着泪花。我们相信,这是幸福的泪花。

当李大兰回忆当年的时候,眼里也不时泛着泪花。我们相信,这是艰辛的泪花。

李大兰说,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心里从来不觉得苦,每天和同志们一起为革命作贡献,心里很满足、很充实。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我们从李大兰的泪花中,读到了她内心的感受,更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021-03-30 本报记者 曹广欣 邢 程 摄影 王少华 人物简介:李大兰,任丘市北汉乡西吴村人,1930年12月出生,1944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8283.html 1 文艺家庭欢乐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