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31日
第05版:05

寻访 南川楼片区的那些老建筑

▲老面粉厂

▲铁路给水所

▶居民区一角

□ 本报记者 赵宝梅 摄 影 魏志广 王 韬

悠悠运河水,穿越沧州城,从南到北,一路奔腾,留下了众多历史故事和文化建筑。南川楼便是沧州家喻户晓的标志性历史建筑,其周围的居民区也因此得名——南川楼片区。

72岁的刘宗承是土生土长的南川楼人。每天一推开家门,迎面而来的就是流淌千年的运河水。关于南川楼、朗吟楼的传说和故事,他能说上几天几夜。

不过,让他眷恋和挂念的还是那些现存的老建筑,曾经触摸过、玩耍过,至今仍能走近的地方。沧州老面粉厂便是其中一处,距离刘宗承的家仅200多米。

小时候,他经常来这里玩耍,看高高的烟囱冒烟,看蒸气带动机器工作。“大厅里一个大大的洗麦井,麦子在井里洗过后被传送到楼上磨成面粉,方圆几十里的百姓拉着麦子来这里加工,车都排成了长龙。”站在斑驳陈旧的建筑前,烟囱依旧耸立,老楼多了几分沧桑,院中的老榆树已抽出新芽。刘宗承似乎回到了儿时:“每天早晨七点半和下午三点半,这里都会响起提醒人们上班的鸣笛声,整个沧州城都能听到。”在这一声声鸣笛中,时光也慢慢流逝,只记得那是沧州最早的民族企业之一,后来就搬迁了。

取而代之的是沧州无线电二厂,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主要生产电视机上的电子元件,入驻此地后又建了旁边的楼。恰逢一位无线电二厂的老职工路过,说起工厂历史颇多感慨,她说这里工人最多的时候有五六百人,效益也不错,不过后来厂子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上世纪90年代就停产了。不过二厂的部分老建筑依然很有生机,外墙被涂鸦上了卡通画,不少市民来此游玩,老建筑则成为了拍摄背景,照片艺术味儿浓郁,别有风情。

穿过坑坑洼洼的小路,刘宗承带记者来到一处荒凉的老建筑前,铁栅栏的大门紧闭,“沧州给水所”几个大字赫然在目。只见院内大树参天,野草丛生。“这是当年日伪政权建的沧州给水所,专门给铁路供水用的。”刘宗承指着院内的建筑说:“看见那堵墙了吧?墙那头就是运河,从运河抽了水,再在这两个池子里沉淀,然后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到火车站附近的给水塔。”

刘宗承记得,小时候常来这里玩耍,因为和看大门的人混熟了,常被允许入内,院内蔷薇和玫瑰开得很艳,特别漂亮,看运河水流进地下管道,说不出的开心。“后来运河没水了,这个给水所也就关闭了。”刘宗承一边回忆一边感慨,南川楼改造,这个地方一定得留下来,这里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

居民区里拐了好几个弯,刘宗承在一处老建筑停下。普通的四合院平房里,住着普通的运河人家。“原来这里曾是‘先斯院’,建于明朝,专门收录教授一些身体有缺陷的孩子,相当于现在的特教学校。”刘宗承打开了话匣子。恰巧,有几位来南川楼采风的人正在拍照,看到刘宗承讲述,便围着问了起来。“我姥姥家就住在这块,小时候经常在这个院子里玩,记得这里还做过学堂,开过扫盲班,我也在这里学习过。”比起其他建筑,这里带给老人的回忆非同寻常。

向北,是曾经的评剧团、党校所在地,也曾是解放后市武装部所在地,而现在,是河北梆子剧团的练功场。上世纪50年代,刘宗承和小伙伴们常去那里玩。“从门缝里看,里面好多人在跳舞,非常热闹。”刘宗承说,那时不知道交谊舞,小伙们看里面的人在搂着跳舞,就一哄而散了。

再往北,就是南湖公园了。清澈的湖水,波光粼粼,映衬着沧桑的老建筑,焕发出历史的光彩。

运河景观带改造和建设,南川楼片区实现整体搬迁,刘宗承也将和众多居民一起搬到其他地方,纵然故土难离,却从心底支持城市建设,渴望新生活。老人只是期待,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建筑能保留下来,与新的城市景观融为一体,继续讲述老沧州的故事。

2021-03-31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8416.html 1 寻访 南川楼片区的那些老建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