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01日
第01版:01

英雄的父亲 英雄的城市

——听黄骅女儿黄鲁彬回忆父亲的故事

本报记者 孙 健 本报通讯员 尹 川 刘相和

春日的暖阳格外迷人。在黄骅市区的一处平房,82岁的黄鲁彬正和艺术团的队友们商量着下一次的演出计划。“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要继续唱好红歌、讲好党史故事,把正能量传递下去。”老人说。

熟悉黄鲁彬的人都知道,在这位平凡老人的身上,有着一个特殊的“标签”——抗日英雄黄骅之女。“父亲虽然离开我已经70多年了,但是我还是会常常想起他。”说起父亲黄骅的牺牲,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仍然痛心不已。

黄骅,原名黄金山,1911年出生在湖北省阳新县良上村。1930年,黄骅参加了红军,开始了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并屡立战功。他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两万五千里长征,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成为一名智勇双全的优秀指挥员。全面抗战爆发后,黄骅先后在晋西南、鲁西等抗日根据地任职。在他的领导下,当地抗日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1941年4月,上级派黄骅到冀鲁边军区任副司令员兼八路军115师教导6旅副旅长。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他灵活运用“集中优势兵力,打其一点”的方针,频频出击,不断取得反“扫荡”斗争的胜利。“1943年3月,八路军115师根据工作需要,报经中央同意,任命黄骅为冀鲁边军区司令员兼教导6旅旅长,调原司令员兼旅长邢仁甫去延安党校学习。邢仁甫接到通知后,认为是黄骅在背后捣鬼,对黄骅怀恨在心。当年6月30日,黄骅在新海县大赵村(现属黄骅市)主持召开军区侦察工作会议,研究部署边区夏季攻势和反“扫荡”事宜。邢仁甫指派叛徒冯冠奎等人趁机杀害黄骅。“听大赵村遗址工作人员介绍,那天傍晚7时许,冯冠奎等人借口汇报工作闯进会场,父亲察觉到情况有异,正要掏枪,但已经来不及了。枪声响起,父亲应声倒在血泊中。”黄鲁彬老人说。

为了纪念黄骅,早在1945年,新海县易名为黄骅县(今黄骅市),成为全国7座以英雄之名命名的城市之一。2014年8月,国家民政部公布全国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黄骅烈士的英名被列入其中。

黄鲁彬老人告诉记者,小时候母亲没有跟她明说,但总讲“黄骅叔叔”的事,还让她看照片,她当时就觉得这里面有故事。1977年,母亲病重时终于和她讲明了身世,母亲还叮嘱她,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到父亲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

(下转第八版)

2021-04-01 ——听黄骅女儿黄鲁彬回忆父亲的故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8540.html 1 英雄的父亲 英雄的城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