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张木石先生写点文字的想法由来已久。35年前的一天,我在南皮王厂偶然见到一位小小少年,那时候我根本想不到他内心藏着弘扬南皮地方文化,甚至中国书画瓷艺术的远大理想。一直到前几年的某一天深夜,他显然是喝多了,在微信给我留言,畅谈他的艺术追求、他的书画之梦,我忽然意识到,当年的小小少年已经成为有笃定创作方向和成就的艺术家。
成为艺术家的张木石先生如此勤勉,我经常看他深夜在朋友圈秀出铺满地面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偶尔有单幅放出我就放大了细看。他的书画秉持传统又不囿旧俗,吸纳新学却恪守规矩,这个分寸其实很难把握好。他画山水,笔墨中有万泉流淌;画古松,能感知松涛阵阵;见过他发出一张白鹤图,几欲起飞却又流连,几笔挥洒,姿态万方,没有几十年书画共奋的苦练,很难画出如此味道。
毫无疑问,木石先生的国画受益于书法。他曾让我学孙过庭《书谱》,我因更钟情写作,写字只是表达一介文人向先贤致敬之心。不过因此我知道他的书法是沿着传统之路勤谨走来的。以古为师,却又笔随时代,是我看他书法的感受。坚持书画同源的艺术理念,使他的绘画如虎添翼,具有当代国画中难能可贵的书写性,这是他的大写意能恣意纵横却又静动相生的根本原因吧。
优秀的艺术家既是时代的在场者,又是艺术的前瞻者。以造型、视觉艺术为核心表达手段的绘画,与时代的关系相比其他艺术门类更加直观切近,这是美术创作的优势。我注意到,木石先生一直关注现实,积极入世,每次家国大事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时,他都慨然执笔,或书或画,用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中国文人以文济世的优良传统。
不久前去南皮才知道他又醉心画瓷。他告诉我说,张氏家谱上有“业陶起家”记载,他的先祖张孝友因擅长烧制陶瓷琉璃瓦曾参与建设紫禁城。张氏一族重视教育,张孝友的后代张谧是进士,张木石就是张谧的第十四代孙。木石觉得传承家族文脉是责任,也是荣誉。张木石创作的第一个带有南皮文化元素的作品,是一套体现南皮文化茶具八件套,他写上穆如清风、浮瓜沉李等跟南皮有关的成语典故,配上一幅画,直径不过5厘米、高度不过4厘米的小茶杯上,书画同辉,茶文共雅,成为南皮独具魅力的艺术佳品。书画瓷可谓中国传统三杰,同宗同源,这个选择方向有些意外却也体现了木石先生醉心传统、专注当下的一贯风格。
木石先生的人生和艺术之路体现了中正精神,孕育着正大气象,祝福木石先生以中正之气象,成木石之格局,走出艺术的金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