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健 本报通讯员 陈志丹
最近这段时间,肃宁县融媒体中心的负责人袁树凯带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对原创文献纪录片《平原丰碑》进行精心打磨。作为一部有声的肃宁抗战史,片中采访了200余位抗战老战士、老领导及家属,将抗战期间发生在肃宁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真实阐述。而其中,解放肃宁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4年9月30日,晋察冀军区下辖的第九军分区,实现了肃宁全境解放。这比全国抗战胜利整整早了一年。”袁树凯说,作为一名寻找抗日见证者的志愿者,这几年,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抢救性地录制了大量第一手珍贵史料,用镜头去还原那段最真实的记忆。
在1942年日军“五一扫荡”及之后的“清剿”中,肃宁的抗日武装损失九成左右,各级抗日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到l943年三四月,县大队和各区小队逐渐恢复,先后攻克敌人据点8处,城外设伏5次,受到地委和分区的通令嘉奖。而日本侵略军随着在太平洋战争中连遭失败,不得不抽调其在敌后战场的兵力。至1944年夏,肃宁县、区抗日武装和九分区三十四区队配合作战,歼敌600余人。九分区认为攻克肃宁的条件基本具备,决定派分区参谋长李健带精干指挥机构到肃宁指挥克城和解放全县之战。
“1944年9月29日晚10点,攻城战斗正式打响。随着东西门被相继攻破,我军将敌人逼进伪县政府院内。第二天时近中午,指挥部集中全力围歼龟缩在伪县政府院内的残敌。上午11时,残敌完全肃清。”这几年一直钻研肃宁抗战史的袁树凯,对肃宁解放这段历史印象尤为深刻。他说,在强攻肃宁时,驻高阳的日伪军600余人企图由绪口渡河增援,被打援部队击退。至此,地处冀中腹地的肃宁全境获得解放,成为冀中地区第一个全境解放并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的县,当地百姓都自豪地称之为“冀中解放第一城”。
肃宁的解放,使我军在敌伪的任(丘)河(间)肃(宁)联防区打开了一个大缺口,为八路军由局部反攻到全面反攻吹响了威武雄壮的序曲。1944年10月10日,延安《解放日报》和《晋察冀日报》头版报道了《冀中又奏大捷,肃宁县完全解放》的消息。
肃宁解放那一年,嫁入葛家庄的陈秀格年仅23岁。就在前几年,当袁树凯带着机器去村里拍摄时,老人还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俺家婆婆从外头回来说,咱们这边赢了,日本败了,以后不打仗了。”从当时拍摄的画面上,仍能感受到老人激动的心情。
肃宁县解放了,但摆在全县人民面前的问题还相当严重。袁树凯介绍说,当时肃宁周围的饶阳、蠡县、河间、高阳、献县等地还驻有敌军,有反扑肃宁的可能。而且长期的战争,使肃宁满目疮痍,大片土地荒芜,人民靠吃糠咽菜度日。随着八路军肃清日伪残余、稳定社会局面、支援周边战争、改善人民生活,肃宁的老百姓对新生活有了盼头。据不完全统计,就在当年,肃宁县用75万余公斤粮食,有效解决了群众面临的冬春两荒困难,各项工作也迅速在全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时至今日,肃宁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发展活力不断释放,老百姓真正过上了幸福生活。“树高千尺不忘根,我们更要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这也是我们打造这部原创文献纪录片的初衷。”袁树凯说,纪录片是全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本土特色观摩内容,他们一定会做到精益求精,力争4月底上线,带领大家重温那段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