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08日
第05版:05

张锡纯在1893

本报记者 哈薇薇

1893年,对于张锡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张锡纯受到中西医汇通思想启蒙;这一年,他登上泰山,抒发鸿鹄之志;这一年,《衷中参西录》第一次被人在文章中提及;这一年,他第二次科考落第,人生定位发生重大转变;这一年,他屡起沉疴,救人危难,创立药方“从龙汤”……

开启中西汇通之门

1893年,行医10年有余的张锡纯,在盐山一带已闻名乡里。

前一年,1892年3月的一天,一位大鼻子、蓝眼睛,中文名字叫路博施的英国传教士来到了沧州盐山一带。他此行的目的是什么?众说纷纭。

一个月的时间,他的足迹遍及梁张庄村(现盐山小营乡梁庄村)、麻湾村(现盐山杨集乡大麻湾村)、周庄村(现黄骅羊二庄回族镇周庄村)等村庄,为村民们免费诊病。一开始,人们半信半疑,这个洋人就拿出了一瓶药水,给患有沙眼的病人滴上两滴,竟有奇效,眼疾很快痊愈了。接下来,1500名村民都成了路博施的患者。

一传十、十传百。洋人治病在盐山流传,自然也传入正在家乡备考科举、行医诊病的张锡纯耳朵里。中国一直以中医为本,老百姓第一次见识了西医,崭新、独特的医学理念,给了张锡纯很大触动。那时的他,早已读过英国传教士合信的医学著作《合信氏医书五种》,深觉中、西医各有优劣,应融汇贯通、取长补短。

也是在这一年,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启蒙者出现了,清末知名医家唐容川的著作《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刊行。张锡纯读后不禁“欣喜欲狂”“灵明顿开”,后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始终遵循唐氏学说。

关于《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说:“自西药之入中国也,维新者趋之恐后,守旧者视之若浼,遂至互相抵牾,终难沟通。愚才不敏,而生平用药多喜取西药之所长,以济吾中药之所短,初无畛域之见存于其间。故拙著之书,以‘衷中参西’为名也。”

登泰山赋诗明志

1893年孟春,母亲病愈,张锡纯开始泰山之行。

路过济南,大明湖和千佛山让他感叹“济南潇洒小江南也”。“行近泰山,诸峰攒秀,高插青云。见有矗然起于诸峰环绕之间者,泰山也。其气象庄严,不同诸峰之秀丽。《鲁颂》所谓‘泰山严严’者,实善为泰山写照也。”

这篇《登日观峰诗并序》,足以凸显张锡纯的文人气质,他的文笔既大气磅礴,又如行云流水。有诗为证:夜气苍茫里,来登第一峰。群山丹嶂列,古径白云封。旭日观初出,青天问可通。汪洋沧海阔,极目到蓬瀛。

“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医生张锡纯还是个秀才,有很好的文化素养,在诗词方面,他从小就表现不俗,父亲还一度认为他会在文学的道路上取得造诣。虽然没能如父所愿,但他的诗集《种菊轩诗草》,也算是有了交代。

替人治病初露头角

李应熙,字子咸,是清末盐山教育家,也是一位孝子。他的母亲手腕肿胀已经3年了,前前后后请了不下10位大夫,可都没治好。

李应熙与张锡纯的父亲是多年诗友。一日提及母亲的病痛,边说边叹气,还不时垂泪。刚刚弱冠之年的张锡纯在旁听闻,提出愿意一试。李应熙后来回忆“寿甫年在髫龄,即迥然器宇不凡。至弱冠时,博通五经,而又深于《易》,每与谈及,辄能剖析入微,爽人心怀”,不如就让他试上一试。

谁知“数剂而大愈”,李应熙大悦,赞誉张锡纯及《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近今名医应运而出,更有本《易》理化为医理,以医药救世者,则寿甫所著之《衷中参西录》是也……其所著医稿,凡至医理深奥之处,莫不引《易》理以为之解释,乃深知寿甫之于医学,洵由《易》理推衍而出者也。然寿甫素裕经猷,固医国才也,医药之神效犹其小焉者耳!”

李应熙的这篇评语,后被张锡纯收录到《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这篇文章的落款是“癸巳季春盐山李应熙子咸氏序于鱼香书院”,而癸巳年正是1893年。李应熙在1893年就已经明确提到《衷中参西录》,可见,那时张锡纯就已经积累了很多医案,并投入写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初具雏形。

名落孙山连救两人

1893年农历8月,张锡纯和同乡贾恩绂一同踏上了赴京赶考的路。这是张锡纯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了,报国无门,一直是他内心最深的痛。

刚刚抵达京城,按照惯例,他们去一位官员家拜访,却意外遇到这家女仆生命垂危。贾恩绂极力推荐张锡纯医治。张锡纯很争气,辨症准确、因病施治,女仆转危为安。

可张锡纯的科举考试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放榜那天,张锡纯挤进人群,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但看到了“贾恩绂”三个字。

刚刚回到故乡的张锡纯,还没来得及歇上片刻,就被外祖家的亲戚叫去了,原来是表妹刘蕙姑身体抱恙,危在旦夕。仔细询问才知,蕙姑曾因夫妻矛盾,吞食了鸦片。经其他医生治愈后,却添了一个奇怪的病。《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说:“喘息迫促异常,须臾喘息顿停,并呼吸亦随之而停,张口呼气外出,而气不上达,约半分钟许,病人异常躁急,手足忙乱,气息忽通,甫呼吸两三口,喘逆又作,迫促如前。”请了很多医生来诊治,都不知为何病。张锡纯精思良久,恍然悟曰:“此必怒激肝胆之火,上冲胃气上逆,冲脉上阳明胃腑。”

找到了病因,张锡纯胸有成竹地开出了方子,“果服后须臾,气息调和如常”。

读《伤寒论》创“从龙汤”

1893年的一天,邻村武生李杏春外感痰喘,来找张锡纯医治,这勾起了他的回忆。

几年前,李杏春给他出过难题。李杏春当时三十出头,体格健壮,素有痰饮,偶因外感风寒,遂至喘促不休。看了很多医生都无效后,找到张锡纯。张锡纯迷茫之际,想起了隐居渤海之滨的八旬老医皮隆伯,就引荐延医。皮隆伯诊后曰:此易治,小青龙汤症也。几剂药入肚,李杏春的咳喘症竟痊愈了。小青龙汤乃医圣张仲景的经方之一,张锡纯自愧看书未到,遂广阅有关伤寒的注疏。

这次李杏春旧病复发,张锡纯依照前例,开出药方小青龙汤。服药,其喘立止。停药,复喘如故。为何同一个病症,同一个药方,前后效果大异?而此时皮老先生已经仙逝,再无法问询。李杏春又请了多位医生医治,终未奏效。

问题出在哪里?张锡纯反复研究,觉得此病并非不可医治,只是用药未能吻合。几经琢磨,终于创立了“从龙汤”,意思是可用于小青龙汤之后,根除外感喘症。后来,张锡纯与毛仙阁等乡间医生反复实践应用,验证了此方的疗效。后将“从龙汤”方收入《医学衷中参西录》。

2021-04-08 本报记者 哈薇薇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9060.html 1 张锡纯在189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