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运河岸边的胜利公园,枪刺状的青沧战役胜利纪念碑直指苍穹,6座雕塑生动再现了我军战士不畏牺牲的英雄形象。吟诵着朱德总司令“沧州战罢归来晚,闲眺滹沱听暮砧”的诗句,更是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当年战火纷飞的岁月。
1947年6月12日,朱德总司令亲自部署,重新组建的晋察冀野战军二纵、三纵、四纵及冀中军区、渤海一分区等地方部队,在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耿飚等指挥下,向津浦铁路青县至沧县段敌军全线进攻,穿插分割、迂回包围、分头围歼、各个击破,击毙、击伤、俘虏敌军1.3万余人,缴获大量军用物品,解放沧县、青县、永清三座县城,不仅使长期被分割的冀中解放区和渤海解放区连成一片,更主要的是,由此实现了我军从运动战到阵地战的重大转折!
“那时,战场上不仅有运河、减河等河渠和坑塘障碍,青县、沧县、兴济等地都以外围据点、城关要点、城垣核心阵地组成严密的坚固设防区,各点均依地形筑有外壕、碉堡群、堑壕、交通壕等工事,并密布鹿砦、铁丝网、地雷等障碍物。从对手看,敌人大都是与我为敌多年的老牌伪军,自从被国民党收编后更加凶残猖狂。而且驻扎天津的国民党重兵,随时可能增援。毫无疑问,对于擅长游击战、运动战的解放军而言,这是一块不太好啃的‘骨头’。”沧县县委党校副校长马冬丽说。
青沧战役中最激烈、最惨重、也最有决定性意义的战斗,是军桥之战。当时的军桥,是沧县县城西出运河的唯一陆路通道。桥长40多米、宽5米,桥头筑有丈余高碉堡,桥面设有三道铁丝网障碍,桥下是三四米深的运河水,河岸遍挖工事,严密封锁桥面,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攻不下城来,就不下火线,抬也抬不走我!”说这句话的是晋察冀野战军二纵六旅十六团第一营营长刘政。在夺取军桥的战斗中,他担任一线指挥,头、腰、腿三处负伤,坚决不下火线,在战士的搀扶下,继续指挥战斗,直到胜利的号角吹响。
两军相逢勇者胜。正是有众多像刘政这样的勇士,仅仅15分钟,我军便攻下了敌军重兵把守的军桥,让沧县守敌成为瓮中之鳖。但就是这短短的15分钟,却有七八十名解放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青沧战役中,还有一个‘15分钟’值得我们铭记,那就是‘登城第一功’。”(下转第八版)
本报记者 马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