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09日
第05版:05

77年前,他用笸箩渡八路军干部过河,烽火岁月中留下惊心动魄的故事 而今,八路军后代来到他家,看望这位与党同龄的老人,听他回忆当年的“秘密渡口” 百岁老党员讲述

运河上的红色笸箩渡

杨金丽 王少华 陈立新 杨海利 刘洪泰 摄影报道

暖和天,百岁老人王金荣(左二)和乡亲们到村口晒太阳聊天。

王金荣老人激动地说:“我活了100岁,就咱这个社会好、共产党好!”

马向峰(右)拿来画册,王金荣(左)辨认出八路军干部张杰。

王金荣老人在儿女和乡亲们的陪伴下,来到运河边指认当年用笸箩秘密摆渡八路军的地方。

4月7日上午,原冀中八路军干部、青县原县委书记张杰的孙子马向峰,来到青县流河镇盖宿铺村,看望老党员王金荣。

走进屋里,最醒目的地方,挂着两幅毛主席像。今年整整100岁的王金荣,精神矍铄,身体硬朗。

马向峰打开一本画册:“王爷爷,您认不认识这个人?”

老人仔细端详着画册,眼睛一下子亮了,高声说:“张杰!”

马向峰说:“我爷爷和奶奶都坐过您摆渡的大笸箩!当年,他们从冀中去运河东部开辟根据地,笸箩渡是冀中干部的秘密渡口。”

马向峰的话,一下子打开了老人记忆的闸门。关于笸箩渡的秘密,也随着老人的讲述,渐渐清晰起来。

敌人眼皮底下开辟红色通道

盖宿铺,是大运河西岸一个普通的小村庄。1921年8月,王金荣出生在这里的一个贫苦农家。

1943年,在抗日战争最残酷的时候,王金荣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日军实行大扫荡,青县共产党组织遭到重创。八路军干部、大城新九区区长刘敬修来到盖宿铺,秘密发展了6名共产党员,其中就有王金荣。

“那时党员的身份严格保密,谁也不能告诉!”王金荣说,他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建立秘密渡口。

“八路军王队长带来了一个大笸箩,我们的任务是,用它送八路军干部过河。”王金荣说,笸箩是特制的,里外都刷了油,特别大,最多能坐12个人。

在村北的张家园子,盖宿铺村党支部书记姚成明指着一片土丘说:“这原有个废弃的寺庙。抗战时期,地下党在下面挖有地道,里面铺着高粱秸,外面用柴门挡着。大笸箩和木锨就藏在这里。”

“这可是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事儿!”王金荣说,接受任务的那一刻,他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用笸箩和木锨代替船和浆,是为了防止暴露。”王金荣说,那时候,青县西边紧挨着冀中抗日根据地,青县一带还属于敌占区。日军对津浦铁路沿线、运河两岸控制得很严。冀中干部开辟运东抗日根据地时,必须经过运河。盖宿铺村北面七八公里有鬼子碉堡,南面十几公里是青县县城,驻有大量日伪军。八路军选择盖宿铺作秘密渡口,就是在敌人眼皮底下打通红色通道。笸箩和木锨隐蔽性强,更利于自我保护。

老人在感慨冀中八路军的对敌智慧时,也感动于乡亲们心照不宣地保守着笸箩渡的秘密。“1945年,村里的孩子都知道这个笸箩。如果有人告密,日伪军骑兵20分钟就到,我根本跑不了。”

大笸箩曾渡许世友过河

百岁高龄的王金荣坚持带记者去运河边看看当初笸箩渡河的地方。手拄拐杖步行来到运河边,老人指着一处河湾说:“就是这里!”

老人说,划笸箩是个技术活儿,这段运河水流湍急,弄不好就翻了。马向峰说,爷爷张杰的回忆录中记载,有的渡口曾发生过船翻人亡的事件。

盖宿铺的笸箩渡一直顺利,没有发生任何不幸。开始划笸箩的是另一名共产党员谷振雨,半年后他参加了八路军。临走前,他把木锨交到王金荣手上:“咱们村能划笸箩的只有你啦!”

王金荣接过来,一干就是两年多,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冀中干部去河东,都在晚上。

“两年多,我晚上几乎没好好睡过觉,随时准备渡人过河。”王金荣说。1943年开始渡人时,他结婚不久,不敢告诉妻子,听到联络员在墙外发暗号,就悄悄溜出门,趁着夜色,抬笸箩渡河。

渡得最多的是青县原五区区委书记马祥和冀中八路军王队长。他们几乎每两天就去一趟河东。“不知道他们是从哪儿回来的,我们也不问,这是纪律。我想,河东肯定也有秘密渡口。”

听到马祥牺牲的消息,王金荣难过了好久。有一天,密集的枪声从附近村庄传来。过了几天,来人渡河。他问,怎么没见马书记?来人说:“老马同志牺牲了。”

他边划笸箩边流泪。夜色深深,没人看见他的泪,而木锨与河水强有力的击打声中,透着愤怒的力量。

1947年青县解放后,他多次寻找王队长,无果。

“我就想知道,王队长是不是活着看到新中国成立了。”至今,老人对王队长还是念念不忘。

一天,王金荣忽然接到上级命令,一位大干部要过河,让他随时待命。过了两天,一行七八个人趁着夜色来到盖宿铺。王金荣和几个地下党员将他们安全送到河东。

“当时只说是大干部,不知道是谁。”王金荣说。

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天,同村的南京军区某团政治处主任姚文运回村找到他说:“今天我是代表许世友将军来感谢你的。”一次许世友接见姚文运,听说他是盖宿铺人,老将军深有感触地说,曾经在盖宿铺坐笸箩过河,不知道当年的摆渡人怎么样了?叮嘱他回老家如果见到摆渡人,一定替自己致谢。

巧的是,不久,王金荣到山西大寨公社参加农业学大寨会议,就见到了许世友。当时,许世友坐在主席台上,威武豪迈,万人瞩目。台下的王金荣激动万分。他多想走上去和老首长说句话呀!脚步抬起,又放下。他在心里说:“见到您硬朗康健,比什么都好!”

一生永远跟党走

马向峰说,他知道爷爷、奶奶抗战时期到运东开辟根据地,但并不清楚当年是怎么过河的。直到画册《闪光的足迹》出版后,才从父亲口中,对一些事有了新的了解。

张杰原名马庚申,因为革命需要,1944年改名张杰。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青县县委书记。直到孙子这一辈,才又改回本姓。奶奶李铭抗战时期参加革命,两个人都坐过盖宿铺的笸箩过河。

得知王金荣的近况后,张杰的儿子张建华让马向峰一定去看看老人。他特意准备了一本画册,并在上面题字:“送给当年用笸箩送父母过河的百岁老人王金荣。”

手捧画册,看着昔日八路军干部的音容笑貌,王金荣双手颤抖地抚摸着画册,一遍遍高声叫着“张杰”。

老人说,张杰坐笸箩渡河的次数比较多。印象较深的是1946年初冬,运河刚刚结了一层薄冰。抗战已经结束,本来不需要笸箩渡河了,但当时情况紧急,上级让他连夜送张杰夫妇过河。他和同伴姚丙镜毫不犹豫地抬上大笸箩来到运河边。二人跳入河中,姚丙镜在前边用木锨拍打冰面,王金荣在后面游水推着笸箩向前。将张杰夫妇送过河,再游回西岸、藏好笸箩,往村里走时,衣服上的冰碴发出咔咔的响声,二人互相打趣:“咱们都成冰人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盖宿铺附近有了渡船,笸箩渡停运了。不久,村里组建民兵队,人高马大水性好的王金荣被任命为民兵队长,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国民党部队斗智斗勇,巧妙周旋,为青沧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王金荣先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5年,带领乡亲们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积极为党工作,让盖宿铺的面貌焕然一新。

转眼百年。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老人腾地一下站了起来:“我活了100岁,就咱这个社会好、共产党好!我们全家永远跟党走!”

2021-04-09 杨金丽 王少华 陈立新 杨海利 刘洪泰 摄影报道 77年前,他用笸箩渡八路军干部过河,烽火岁月中留下惊心动魄的故事 而今,八路军后代来到他家,看望这位与党同龄的老人,听他回忆当年的“秘密渡口” 百岁老党员讲述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9139.html 1 运河上的红色笸箩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