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们传统生活方式的体现,从服饰、饮食到习俗,构建了一个传统生活方式的体系。而今,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冲击下,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消解,有些“非遗”文化便逐渐走向了衰落。日前,沧州市政府公布了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肃宁县的八翻拳、锦丝绣、传统刻铜、冯氏中医疮疡疗法、五虎断门枪入选。传承工匠精神,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非遗”传承人的时代探索。
让传统武术在沧州大地留光
今年53岁的刘光芒,是沧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八翻拳、五虎断门枪传承人。
为了把传统武术精华传承下去,从2016年起,他打破传承限制,从强身健体入手,开始着手培养传承人,5年时间,培养了许多后起之秀。
八翻拳又称翻子拳、八闪拳,为春秋战国时期孙子兵法所化,被称为“万拳之母”。此拳进有攻杀战守,退有斗引埋伏,清末习练的人众多,内容丰富出手快如闪电,此拳自古就是名拳。
刘光芒5岁就随祖父习练翻子拳及器械,40多年从未间断。他在习练中发现,曾在肃宁流行的翻子拳,现在练习的人数越来越少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武艺就这样失传了?”刘光芒心里着急。
“一方面,翻子拳不对外传授、不对外展演的祖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一拳种的传承。另一方面,现在武术不再作为一种养家糊口的技能存在,更多的是强身健体和个人爱好。”于是,刘光芒就从强身健体入手,培养翻子拳传承人。
2016年,刘光芒从担任肃宁县第二实验小学的课外辅导员开始,让翻子拳走进校园,让更多的人了解翻子拳、习练翻子拳,从而强身健体。同时在校外,他把习练授课地点选在肃宁县人民公园,这里游玩健身的人多、空气好,适合习练,也能让更多人看到习练翻子拳的好处。
学习者从最初的几名学生到现在的120多人,同时越来越多的家长主动把孩子送到公园,拜刘光芒为师。
为了更好地传授武艺,刘光芒还拜访肃宁及周边的老拳师,学习他人的长处。截至目前,他已经拜访老拳师20多位,学到了不同武术门派的劲力与心法,为翻子拳注入活力。
为了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翻子拳的队伍中来,2018年9月,刘光芒牵头成立了肃宁县翻子拳协会。现在,协会有会员156人,上至80岁的耄耋老叟,下至6岁儿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翻子拳。“以前虽然有练翻子拳的人,但因为没有统一的组织,大家都是各练各的。现在,有了协会,方便了切磋交流。”刘光芒说。
5年来,刘光芒一边传授翻子拳,一边带着徒弟们参加各种比赛,获奖无数:2017年,在北京举办的海峡两岸武术比赛中荣获国家二类拳铜牌;2018年,参加雄安新区武术比赛,荣获拳术和器械两块银牌;2019年,在雄安新区参加武术比赛,荣获成年组拳术铜牌、长器械金牌;2019年10月举办的沧州武术比赛,肃宁翻子拳协会15名运动员参赛,参赛30个项目,获奖28项;2020年4月在上海民间武术微信视频大赛中,刘光芒演练的翻子拳荣获一等奖;同年6月由世界武术联盟举办的第四届世界武林大会首届网络演绎大赛中,肃宁县翻子拳协会团队荣获最佳优秀组织奖……一项项优异的成绩,不仅坚定了刘光芒传承翻子拳的信念,也让习练翻子拳的孩子们获得了更多自信。
这几年,刘光芒还一直致力于让徒弟们参加段位考试,并注册为专业武术运动员,仅去年,肃宁县翻子拳协会就成功注册6名武术运动员。通过5年的努力,刘光芒为肃宁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武术苗子。现如今,孩子们练功的劲头越来越足,长时间习武,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增强体质,帮助孩子们成长进步。
十字捶、翻跳、起势、拧打……每到周末的早晚,刘光芒都准时带领弟子们练习翻子拳,这成为肃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翻子拳也以独特的文化魅力,感染着一批又一批年轻学员。
铜“纸”刀“笔”镌刻金石画卷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
在肃宁县万里镇柳庄村田先进的刻铜工作室内,田先进正伏案镌刻金石画卷。
手工刻铜是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历史悠久。我国存世最早的铜刻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近代刻铜源自錾花,至明清,錾刻日臻成熟,刀刻如写,始独立成为铜刻艺术。清晚期和民国早期,铜刻艺术曾经在文化艺术界颇有影响并达到相当的艺术高度,但在历经数十年的辉煌之后却日益衰退。
2015年,田先进经朋友介绍师从中国“刻铜传人”宋国柱,开启了自己刻铜的别样人生。
“说起刻铜,那故事太多了。”聊起自己走上刻铜道路。田先进显得异常激动。
今年55岁的田先进,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年轻时相继从事过内画、骨雕、石刻等工作。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田先进熟练掌握了绘画、骨雕、平刻、嵌刻等多种手工技艺,直到现在他还不时为当地乐器厂生产的二胡上嵌银丝、在琵琶头凤凰台上进行骨雕,助力家乡乐器产业发展壮大。
多年从事石刻生意的田先进,在各地搜集石材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了铜墨盒和铜镇尺等工艺品。墨盒上都刻着书画,刻工非常精美。田先进觉得他与金石之间有某种契合,自己有写意画基础,适合刻工不太繁复的刻铜。他打定主意,毅然决然投身到这一领域。
田先进经朋友介绍拜师“刻铜传人”宋国柱。田先进天生手巧,悟性好,又有一定的书画功底。没多久,就在宋国柱的帮助之下把刻铜这门绝活学到手,自己可以单独创作一些墨盒、铜板之类的东西。
如今,田先进手持刻刀,在铜墨盒盖上挥洒自如,无论是刻出的字体还是图案,都可以用“精美”来形容。田先进说:“刻铜需要巧妙的力道,手腕要有力,同时要紧握刻刀,刻刀在铜板上的走向才能顺畅自如,刻出的深浅才能如心所想,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磨炼与经验。”
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田先进开始思考,刻铜技艺世世代代传下来不容易,不能到他这里断了,作为刻铜手艺的传承者,他有责任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于是,在做石刻生意的同时,他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创新刻铜工艺,研发新型刻铜工具,在铜墨盒和铜板上雕刻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
前不久,沧州市政府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的刻铜技艺位列其中,成功入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慕名前来讨教学艺、购买工艺作品的刻铜爱好者渐渐多了起来。
“宁肯一分钱不挣,也不会应付。”对艺术执着的田先进始终恪守着做人的准则、创作的准则。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生活气息浓厚、生动传神,广受人们喜爱。
“纯手工刻铜作品,它的独特价值就是唯一性,永远不会有第二件一样的作品。”田先进说,金属雕刻作品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能够永久保留。
毫厘之间,尽显大千世界;一把刻刀,雕刻百态人生。田先进说,他将继续弘扬工匠精神,坚守“非遗”传承的阵地,努力将刻铜艺术发扬光大。
针尖技艺 锦“绣”生活
王志娟在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就像普通妇女一样。可她做着不平凡的事业,是沧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锦丝绣传承人。
受家庭熏陶,王志娟自幼跟随奶奶和姑姑学习锦丝绣手艺。算起来,她在锦丝绣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上已踽踽前行了近40年。
锦丝绣是一种精致而高雅的民间艺术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古老的刺绣技艺,一直靠口耳相传,但由于工艺复杂,学习周期长,很多人不愿学习。
“锦丝绣中的挑花工艺需要极强的耐心,要坐得住。现在的小孩子见的东西多了,沉不住气。”回忆起学习挑花的经历,王志娟感触颇深。
自小就痴迷锦丝绣的王志娟,8岁时开始“偷”看奶奶绣花,后来尝试挑几针,再后来变成了虔诚的热爱。
40年中,王志娟坚持学习刺绣,练就了一手炉火纯青的技艺。短短一秒钟,她可以将一根丝线劈成1/64,并准确完成穿针,甚至能走5个回合。
1998年,刚从北京经贸职业学院毕业的王志娟,在北京办起了第一家门店锦丝绣工作室——“丽绣坊”。
“我身上唯一值钱的是手艺。”王志娟通过朋友接了一些制作绣品的订单,“主要是绣一些饼干大小的绣片,缝在衣服上装饰用。”
渐渐地,她的名气大了起来。
2004年,王志娟只身前往苏州,在当地寻找“绣娘”、物色厂房,用自己攒了6年的全部积蓄,成立了“丽绣坊”的第一个工厂。
王志娟坚持做锦丝绣,不仅是为赚钱养家,更想保留这门技艺,让锦丝绣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她的工厂,除了经营锦丝绣产品,还不断招收学员推广锦丝绣。
2013年,王志娟决定将苏州工厂整体搬至肃宁,通过8年的潜心经营,目前在肃宁工厂工作的“绣娘”已达百余人。
“锦丝绣行业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意思就是学习基本针法四五年时间就可以基本掌握,但是基本针法以外是千变万化的技艺演变,这就需要不断学习,直到老了还是觉得有很多东西没学到,学无止境。”王志娟对这句话有着深刻的理解。
王志娟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吸收其他绣种的技法,融入自己的技艺之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使锦丝绣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她先后试制成功了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三异绣、双面人物乱针绣,为使动物的毛发达到更加蓬松的双面效果,又创新了交叉套针的技法,推进了锦丝绣传统针法的发展、提升,将锦丝绣发展到新的高度。
去年,第八届淘宝村高峰论坛在肃宁举办,王志娟绣的作品《海水江崖牡丹凤》——礼服现场展出。作品采用了手绣盘金、打籽、平绣三种刺绣工艺,历时7380个小时精绣而成。真丝织锦缎底料上,一只灵动的金凤栩栩如生,通透、灵动、飘逸,让在场观众叹为观止。
除了自我提升外,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锦丝绣项目传承人,王志娟还有传承的重任。她先后带出了多批学生,有些学生跟她都已经20多年了,还在跟着她学,大家相互切磋,共同提升。“针法要创新,必须先传承再创新,有扎实的基本功,把它做到极致,才能有所创新。”王志娟说。
目前,锦丝绣的从业人员相对较少,但如果每一位从业者都能绣出精品力作,也做到很好地传承。
前不久,王志娟基于对锦丝绣的理解,开发出小包、围巾、披肩、挂件等衍生产品,依托肃宁特色文化衫产业基础,设计带有刺绣工艺的时尚服装,并由此展开,开发可以与之相匹配的围巾、配饰、绣花鞋等,形成一整套的系列产品。
传承中医疗法惠病患
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类病症。源自肃宁县尚村镇内村的冯氏中医疮疡疗法,传承至今已有400余年,治愈患者无数,目前已入选沧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冯氏疮疡疗法发展形成于明代,分内外两治,内服用药有汤、丸、散、丹等方;外部用药有汤、散、膏药、油膏等。
冯宗珠是冯氏疮疡疗法第15代传人,自幼便在祖父的教导下学习中医,如今,冯氏疮疡疗法在冯宗珠的继承发扬之下,迎来了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他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为更多患者解除了疾病困扰。
冯宗珠曾花费10年时间进修学习,先后到北京、西安、广州、昆明等地向当地专家学习现代治疗皮肤病的方法。积累更多经验后,冯宗珠和专业医学护肤机构合作,制作治疗皮肤病的药品和香皂,慢慢地把冯氏中医在治疗疮疡方面较好的治疗方法扩展开来。
为方便群众就医,冯宗珠还创办了融天医院,深得病患认可。“我得了这个皮肤病就直接来找冯医生看,他和北京专家会诊给我医治,现在治好了,基本没问题了。”肃宁县尚村镇南大史村一位79岁的患者说。
做公益是冯氏中医家族的优良传统,冯宗珠也秉持祖训,积极参与各项公益事业,经常为困难群众免费诊疗、免费医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
成立医院后,冯宗珠主动申请2项公益工程,一是河北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主要针对贫困户、低保户需要做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另外是肃宁县小儿脑瘫救助工程,患者可在融天医院进行免费康复治疗,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扬。
为进一步将冯氏疮疡疗法发扬光大,方便其他皮肤科医生学习和掌握皮肤病的有关知识,冯宗珠还参与编著了《新编中西皮肤药物手册》等皮肤科工具书籍。
“接下来的这几年,我们准备建立一个皮肤专业的医疗机构,然后再建一个中医方面的康养园,展示灿烂的中医文化,把我们的药橱子和小时候喜欢玩的一些加工药的器具,还有中药从生长到采摘、加工、储存、配方配伍、抓药的过程,向孩子们展示出来,让他们认识到中医文化确实是博大精深的,而且是几千年来守卫中华民族健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武器’,增加中医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这一行,并且传承下去,为人民的身体健康、为祖国的强大和美好、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中医人力所能及的力量。”对中医学的未来,冯宗珠充满期待。
本版组稿 刘巨雷 哈 颖 黄 伟 吴 梦
本版摄影 刘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