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12日
第05版:05

再探杂技 “根”与“魂”

本报记者 祁 洁 本报通讯员 崔 霞

提起吴桥杂技,三仙归洞、鼻吹唢呐、上刀山……这些节目可谓百看不厌。吴桥杂技起源于何时?“杂技之乡”如何得名?去吴桥杂技博物馆,探寻杂技文化的源远流长。

迈进吴桥杂技博物馆的大门,迎面一句话引人注目——“吴桥真不愧是杂技之乡啊!”工作人员刘冉解释道:“1963年到1964年,周恩来总理出访阿联酋、摩洛哥、阿尔巴尼亚、巴基斯坦等十四国时,每到一处都有吴桥籍杂技演员受到接见,周总理欣喜地说了这句话。从此,杂技之乡的美名越叫越响。”听罢,顿觉涨了知识。

踏入展厅,刘冉抛出一个问题:“你知道吴桥杂技起源于何时吗?”只见她走到一个展柜前,指着柜中一张带有裂纹的壁画说:“这是在吴桥小马厂村出土的一块北魏时期的古墓壁画残片,上面刻着的转碟、倒立、肚顶等图形,就是吴桥杂技最早有据可考的真实物证。”

中国杂技历史悠久,有着“始于秦,兴于汉,盛于唐,宋代流落民间”的说法。先秦时代,女人梳头发用的篦子上面就刻有角抵戏的图案,说明当时的杂技已经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最早的杂技表演是先秦时期的陶质丸铃。它洞口光滑,用来抓握,在抛接的过程中会发出嗡嗡的响声,犹如音乐在伴奏,手技鼻祖宜僚可以同时抛接9个这样的陶质丸铃。由此推断,那时的杂技表演技术已经不一般。

在汉代,杂技就对中外交流产生了重大影响。张骞出使西域回到长安,各国使臣纷纷来汉进贡,也带来了杂技艺人和魔术师。汉武帝命人在长安的平乐观举行了大规模的会演,后来出土的许多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都刻有精美的杂技、魔术图形。

走在展馆中,一幅幅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无不诠释着杂技文化的发展历史与文化蜕变。历经岁月变迁,古老的杂技文化焕发出新的光芒。

“中国杂技走向辉煌,吴桥杂技得以迅速发展,不得不感谢一个人。”刘冉正要揭晓答案,记者接过话茬,“孙福有,他可是杂技的‘泰斗’。”刘冉点头笑着说:“对,他是地地道道的吴桥人。1921年,孙福有在香港创建了中华国术马戏团,他的团几乎走遍了东南亚的所有国家。杂技大盖棚、高空保险挂钩都是他发明的,他对杂技的创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杂技人。”

表演重蹬技,演员除了用双脚把车轮蹬起来,车轮上还要站着人;骑单车的同时,还要蹦阶梯、跳绳、穿衣服;蹬大缸表演,需要连缸带人一同蹬起来转动……看着一件件杂技道具,听着各种高难度的杂技表演,记者由衷地感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难怪社会上流行一句话:“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

走进“国际杂技艺术节”展厅,抬头望望屋顶,仿佛进入杂技大盖篷。自1987年创办以来,以吴桥命名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已经成为重要的世界顶级赛事,也成为东方杂技的最高殿堂。看着照片中历届杂技艺术节中的精彩瞬间,看到演员头上美丽的光环,敬意油然而生。

最后,刘冉还教给记者几句杂技行话:“这位朋友戴着帽子,帽子叫顶罗;吸烟叫草啃,先生您会吸烟吗,可以说‘您会草啃吗?’;大家一起奔山,就是大家一起干杯喝酒的意思……”杂技行内有句俗语:“宁给一锭金,不给一句春。”这里的“春”指的是春典,即杂技行话。在过去,杂技艺人闯荡江湖,用杂技行话来结交朋友,因为这种语言,简单扼要,保密性强。下次再来看杂技表演,记者也要用行话为他们喝彩。

2021-04-12 本报记者 祁 洁 本报通讯员 崔 霞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9275.html 1 再探杂技 “根”与“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