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秒钟完成“量体”,两小时拿到成衣,在我市明珠国际服装生态新城的智能生产车间,通过3D扫描,可以实现高效率的服装定制。而在过去,服装行业的生产效率基本都是1000件起订、15天交付。
在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打开APP,点击对应的土地编号,屏幕上就立刻显示出这块地的各项参数,并能够分析出最适合这块地种植的作物,以及播种时间。
在青县,菜农变成了在“智慧大棚”里种蔬菜的“流水线工人”,劳动强度大幅降低,但产量却提升数倍。
在四川凉山,攀钢的“钢铁大脑”正指挥着整个工厂低耗、高效、安全地运转,一年成本节省1700万元,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帮助下,钢铁正在“用数据炼成”。
在“中国乳都”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头牛吃下多少饲料,与远在城市里的你每日喝下多少牛奶,也能够数据“同频”。
在繁忙的广州白云机场,云计算和AI让数千架飞机实现安全的秒级停机位分配,每年让数百万人次不再需要乘坐摆渡车。
在全国各地,每个人手机里的小小健康码背后,折射出了无数种“数智化”城市治理的新可能。
万物皆可“云”的时代,我们的“数智化”未来越来越清晰,而“上云”,也已经从锦上添花的“选修课”逐渐成为刚需的“必修课”。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迎接数字新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潜力和无穷的可能。
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底层基础设施,“云”如同水、电、网一样必不可少,“上云”更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石。
在云计算时代,企业不需要自建机房,云计算把算力资源的供需变成了高效的“电网”模式,点击鼠标就像按下电源开关,云计算厂商会把需要的算力从数据中心直接输送过来,即取即用。
上云和数字化并不是目的,而是达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手段。
来自全球知名数据机构IDC的最新报告显示,预计到2024年,全球整体云计算产业规模(包括云服务、云相关服务和云基础设施建设)将达1万亿美元以上,而中国将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与应用白皮书》预测,2023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其中政府与企业的上云率将超过60%。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也在其《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20年)》中指出,未来10年,云计算将迎来发展的“黄金十年”,进入普惠发展期。
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如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能?都成为各地经济的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