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021年04月13日
第07版:07

孩子,你为什么不开心?

□ 本报记者 康 宁 本报通讯员 赵 阳 王 贺

“快高考了,孩子说什么也不愿意去上学,我们都快崩溃了” “这孩子原来是话痨,最近却突然不爱说话了,还睡不好觉”“孩子总说恶心、肚子疼,可检查了一遍,也没找到病因”……这到底怎么了?

出现这些问题时,你的孩子可能已经存在情绪问题了。

记者从沧州市中心医院心理门诊了解到,自去年9月起,青少年心理咨询比例明显上升,已占到科室总门诊量的一半以上,尤其以中、高考考生居多,许多学生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是什么原因频频戳中青少年的情绪痛点,又该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呢?

水面之下——

青少年“抑郁”“焦虑”占心理门诊量一半以上

“大夫,我真的不知该怎么办了,一提上学,孩子就肚子疼……”悦悦(化名)妈妈一见到医生,眼泪就掉下来了。

悦悦15岁,是初中二年级学生,她从小到大对自己的要求是“过得去”就好。可在家长看来,女儿努努力,就能更好,于是,每门课都给她报了辅导班。有时,悦悦想请假休息,妈妈也总是拒绝。现在,只要一提学习,她就感觉头痛、胸闷、肚子痛。家长带悦悦到医院做了一堆检查也没找到病因,在医生的建议下,悦悦来到心理门诊,被诊断为焦虑症。

悦悦的情况并非个例。

“目前,青少年心理咨询比例已占到门诊总量的一半以上,并且有上升趋势。”沧州市中心医院心理门诊主任鞠海燕说,现在临近中高考,不少考生情绪出现问题,他们从“苗头”到“成势”,会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从起初的情绪低落、疲惫倦怠、睡眠障碍,到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衰退、学习能力下降,严重者出现躯体症状、厌学,甚至有自杀倾向等。每个孩子发病原因不一样,但问题主要是抑郁和焦虑。

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从小学到高中,随着年级增长,抑郁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

揭开痛点——

学习压力大、情感受挫和家庭不和成诱因

是什么遮蔽了孩子们内心的阳光?

眼看着高考一天天临近,高三学生张兰(化名)时常感觉自己透不过气来。他性格比较内向,很少与人交流。进入高中后,学业负担不断增加,张兰觉得疲惫不堪。

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精力无法集中、情绪持续低落……大脑长期超负荷运转,堆积的压力始终无法向外界排解,这一切令张兰临近崩溃边缘。

“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主要集中在学习压力大、情感受挫和家庭关系不和几个方面。”鞠海燕说,升学压力,无疑是困扰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处在生理和心理特殊时期,心理不能与生理同步成长,他们敏感、叛逆、情绪化,渴望独立自由又离不开父母的照顾,想跟他人倾诉又害怕别人看穿自己,经常感到迷茫、矛盾,是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人群”。出现心理问题的青少年,通常性格内向、过于追求完美、自尊心太强、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等共同点。

“此外,因父母感情危机、家庭不和引发的青少年心理问题,近年来也日益明显。”鞠海燕表示,家庭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同样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青少年患者中,很多家长就存在抑郁、焦虑的情况。尤其是疫情居家隔离期间,父母情绪不稳、家庭关系紧张,易对孩子内心造成负面影响。

筑牢防线——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成长

都说,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时候,父母多一些耐心和鼓励,对孩子来讲,是成长路上的最大支持。

“父母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鞠海燕建议,要鼓励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和体育活动,多交朋友,减少孤独感,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

课余时间,家长要尽量多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比如散步、慢跑、打羽毛球,既能放松心情,又能锻炼身体。

饮食方面,应以养肝为主,兼顾健脾养胃。适当多给孩子食用大枣、荠菜、菠菜、豆制品等有益肝脏的食物。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用爱呵护孩子成长。”鞠海燕表示,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要保持心态平和,不要当着孩子吵架。同时,家长需摆正心态,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都渴望的,但拔苗助长可能会适得其反,在孩子做得不够好的时候,应该用鼓励代替苛责,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多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与支持,让孩子得到心灵依靠,等他们情绪“满血复活”后,再重回“赛道”。

帮助青少年顺利走出情绪障碍,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从去年4月,市教育局与市中心医院合作,开展了复工复学、助力复学、助力中高考、开学第一节心理课等心理健康讲座,旨在提高师生的心理认识水平,增强学生的减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鞠海燕建议,当青少年遇到心理问题时,一定要及早向专业人员求助,必要时进行治疗,切莫讳疾忌医。

2021-04-13 孩子,你为什么不开心?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9380.html 1 □ 本报记者 康 宁 本报通讯员 赵 阳 王 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