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20日
第07版:07

文化引擎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本报记者 康 宁 本报通讯员 岳培新 郭聪慧 孙永智

村民在农家书屋阅读

游客畅游油菜花田

刘吉狮舞精彩纷呈

桃花节开幕

大运河捷地段美景

古香椿园

千亩桃花竞相绽放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这边风景独好。

桃园深处,粉面含羞,灼灼其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香椿林间,繁华枝头,几抹嫩黄,采拾春芽,手留余香;油菜花田,黄萼裳裳,摇曳生姿,蝶儿翩翩,相映成趣。

赏春花,游运河,岁岁年年终不误。

沿大运河弯道一路向南,大运河景观带、御碑苑、捷地炮楼遗址、津浦铁路遗址、减河步行街……随着运河的蜿蜒起伏,乡村人文景观图徐徐展开。

沧县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发挥农业农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将水利文化、红色爱国文化、舞狮文化、休闲农业文化等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以文化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特色种植 盘活乡村经济

最美人间四月天。时值周末,沧县捷地回族乡大运河畔1700余亩桃花盛开,一拨接一拨的游客来到这里,赏景、拍照、游玩,感受着乡村生态美景。尽管大运河首届桃花节已经结束,但市民观景热情未减。

满园桃花竞相绽放,粉的像霞,白的若雪,美不胜收。徜徉树下,花香四溢,沁人心脾。沧县捷地回族乡傅家圈村的桃林,傅家圈如今成为市民出游好去处。“置身花的海洋,感受春天的气息,很是惬意。”赏花的张晓薇边拍照边说。

春赏桃花,秋采仙桃,此地的桃更是远近闻名。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种植桃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傅家圈村如今种植桃树1700余亩,有油桃、蟠桃、蜜桃等15个品种。种植过程中,不打除草剂,只施有机肥,通过国家绿色有机认证。桃树4月初进入盛花期,果品6月至10月次第成熟,形成了当地“阳春踏青赏花,夏秋采摘品果”的“桃经济”。

就在桃林一片火热之时,纸房头乡大白洋桥三村的香椿宴正出炉。摘香椿、赏美景、品美食,儿时的记忆就在眼前。这里的椿树,有一两人合抱的粗壮古树,也有刚破土而出的嫩苗。这些椿树不施肥、不打药,在纯天然的环境中自然生长,梗肥叶嫩、芽叶暗红,摘一簇嫩芽可直接入口。

4月9日到18日的香椿节刚刚落下帷幕,而整个采摘期可持续到6月。其间,人们可前来自由采摘香椿,尽情体验农家采香椿的乐趣。

“4月正是吃香椿的好时节,这里一年一度的‘香椿节’,藏着沧州人记忆中的味道,是我们的最爱。”专程从市区驾车前来采摘的王金华,对这里情有独钟。

这是沧县大力发展观光采摘经济、带热乡村游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沧县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特色和优质农产品资源,引导各村根据农业种植特色,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观光采摘活动,助推沧县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合拍共振。

大官厅乡东留肖村把卖点放在了油菜花上。今年,在村“两委”的领导下,村里流转了村民1500亩土地,种植油菜花、高粱等作物。现在,成方连片的油菜花竞相开放,美不胜收。村里借势搞起了“油菜花旅游观光季”,越来越多的自驾游爱好者把这里作为打卡地,为当地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春有菜花黄,秋有高粱红。充满魅力的田园色彩、饶有兴味的节庆活动,大官厅乡不断加大乡村面貌改造力度,打造“有温度的时光记忆小镇”,通过对乡村的改造提升,使村容村貌与现代农业观光完美契合,形成新的交互式乡村发展业态,促进村容村貌改观,扩大现代农业观光、采摘、度假以及周边服务范围。

“农旅融合发展,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我们一直紧紧抓住乡土文化这个卖点,以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气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寻找乡味。”接下来,他们将继续抓好农事节庆活动的策划和举办,让美丽乡土变成热土,真正实现土里生金。

依托运河 涵育文化根脉

沧海桑田,千年运河,养育着一代代沧州人,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传奇……

沿运河脉络寻访,大运河与南排河交汇处的大白洋桥三村,是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据说,在古村出现之前,古椿树林就已经郁郁葱葱,具体为何人所栽,无从考究。

几度春风,几场春雨,秃了许久的香椿枝顶端,开始抽出绿中泛红的嫩芽,一天一个样,近闻香气扑鼻,远看如枝头花开。

79岁的老村民刘志兰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沿运河顺流而下,忽见此处郁郁苍苍,遂下船休息。行走在香气袭人的幽林中,乾隆大赞大白洋桥的香椿真香。由此,大白洋桥的红叶香椿成为贡品,声名远播。直到现在,村里的红叶香椿还是远近闻名,产量也逐年增加,成为农民致富的“摇钱树”。刘志兰家里的一亩多香椿树,每年都有3000多元的收入。

林间,一片不起眼的草地中,参天古香椿树环围间,一口古井足足有10多米深,青砖垒砌,幽深的井壁上,刻着“乾隆二十二年”的字样。

“这口井可是御封的乾隆古井”。听说是乾隆在此停留歇息时,品过此水,大赞清甜,这井从此被叫作“乾隆井”。大白洋桥三村党支部书记王金明说。忆往昔,林边沃土,瓜果飘香,古井潺潺,辘轳吱呀,一口古井,承载着多少人的记忆。

除了成片的椿树林,岳王庙、接官亭、乾隆古井等古迹,更为这个村庄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在这里,你可以采香椿、寻古迹,赏风景,品美食,吃点儿特色的炸香椿鱼儿,或者约上朋友,在密林、河畔,来一场痛快淋漓的野餐,真是极好的享受。

运河所经之处,水草丰美,树木葱郁。捷地回族乡运河沿岸,十里桃花、乾隆御碑、捷地炮楼、津浦铁路遗址等连点成线,融入当地特色美食,打造特色乡野人文景观旅游线、沧州市“南部花园”,充分发挥农业农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激发发展活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如今,这里的大运河堤顶路,不但成为观花赏景的“走廊”,还成为日前举行的沧州市大运河马拉松热身赛(沧县站)、沧州市第八届半程马拉松赛道的一部分。

因河而生,因河而兴。沧县依托大运河文化,将水利文化、红色爱国文化、舞狮文化、休闲农业文化等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以文化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沧县境内南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沧县整合传统文化、现代工业、生态环境、红色记忆等多种旅游资源,积极打造捷地运河生态文化带建设、兴济运河美食小镇等大运河文化项目,加强道路建设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利用运河两岸已种植的生态林、景观林、经济林,进一步对运河沿线环境进行美化。

绿色发展 绘就乡村振兴图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这江南美景,如今在沧县大白洋桥三村就可遇见。

每至盛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碧波微漾。傍晚时分,村头的健身广场上,热闹非凡。健身器材旁,老人舒展筋骨,孩童嬉戏追逐。广场中央,广场舞队伍拉开阵势,随着乐曲,欢快起舞。乡亲们脸上的笑容,无不展示着村里的幸福生活!

生态好了,乡村振兴的人气聚起来了;产业旺了,乡村振兴的底气更足了。

从一个普通的沿河小村,到成为美丽乡村的“形象代言”,这一改变,大白洋桥三村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助力。

近年来,大白洋桥三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种植香椿、荷花。这个村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区位优势,打造休闲度假旅游业,春天品香椿,夏天赏荷花,秋天采桃子,冬天玩滑雪,以绿色环保、回归自然为基调,将乡村建设有机融入到人居环境改善、农民增收致富中来。

村民腰包鼓起来了,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沧县李天木镇李天木村的“农家书屋”,成为农民文化的“充电桩”。推门而入,环境整洁,书香四溢,木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涉及政治经济、农业技术、法律、艺术等种类。“书屋书籍丰富,在这里就能自学种植、养殖技术,还可以了解惠农政策。”一位正在读书的村民说。

如今,李天木村很多农民利用农闲时间,走进农家书屋充电学习。村民们在“书山”里寻找“致富经”,富了脑袋,鼓了口袋。

沧县依托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乡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采取“文化+产业+旅游”发展模式,积极产生叠加效应,促进村民增产增收,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助力乡村振兴。

2021-04-20 本报记者 康 宁 本报通讯员 岳培新 郭聪慧 孙永智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0185.html 1 文化引擎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