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1年04月22日
第03版:03

持之净手 观之静心

——白釉盘口净瓶

如果问大家最喜欢四大名著中的哪一部,相信很多人都会提到《西游记》。六小龄童版的电视剧《西游记》更是让人百看不厌,里面除了师徒四人以外,出镜率最高的要数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总能用手中的宝物让师徒化险为夷,此宝物名叫净瓶,为佛教常用器物。

在沧州博物馆历史文化展厅中展示的一件白釉盘口净瓶,为国家二级文物,釉呈乳白色,盘口细颈,弧腹圈足,颈部饰环形纹六周,肩腹交接处有一细流。

净瓶,是一种“舶来品”,它的另一个名字“军持”是由印度语名词“水瓶”音译而来。原为印度佛教徒生活所用水器,用以饮水或净手,后随佛教传入我国。文献记载它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晋代,而考古发现中,净瓶始现于唐代,盛行于宋元。净瓶传入我国后,各时期的造型各有不同,比如有单口和双口之分,但是唯一没变的就是始终无柄,饮水的话没有手柄不会不方便吗?唐代高僧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写到:“其作瓶法,盖须连口,顶出尖台,可高两指,上通小穴,粗如铜箸,饮水可在此中。旁边则别开圆孔,拥口令上,竖高两指,孔如钱许。添水宜于此处,可受二三升,小成无用。”颈部上面的口为出水口,肩部的口为进水口,进水时,抓住颈部细口,将净瓶沿肩口没入水中,加满后提起。这个用法看似简单,其中却蕴含着非常巧妙的设计。对于古代行僧来说,取水多是在小溪里以浸入的方式取水而非灌注式,而且净瓶这种细高颈的设计又可以在行走颠簸时防止水的飞溅。

随着净瓶在中国的大量生产和广泛流行,也逐渐被世俗文化所接受,在唐宋以后成为普通百姓家的日常用品。唐朝诗人贾岛在《访鉴玄师侄》中写到:“我有军持凭弟子,岳阳溪里汲寒流。”除了这些实用功能,净瓶在佛教中也有法器的功能,在很多佛教题材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佛像手持净瓶的画面。很多寺庙地宫中都出土了净瓶,也更加佐证了净瓶具有佛教法器的功能。

张领军

2021-04-22 ——白釉盘口净瓶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0452.html 1 持之净手 观之静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