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25日
第02版:02

5万余家庭家训挂门楣

——探访盐山家风家训建设

张相庄村举办家风家训展,吸引村民驻足观看。

家训挂门楣,村训挂胡同。

提示:记者日前走进盐山县采访,在盐山张相庄见到,每户大门上都悬挂着一块醒目的家风家训牌。走街串户看下来,“仁义为友 道德为师”“奋发有为 时不我待”等家训牌让人耳目一新。据介绍,盐山县大力推行家庭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目前,这个县12个乡镇450个行政村5万余家庭将家训挂上门楣,“争做好家庭、涵养好家教、培育好家风”在盐山蔚然成风。

本报记者 郭玉培 本报通讯员 石 磊 刘 敏

家训挂门楣

村风家风焕然一新

作为盐山家风家训建设首批示范村的张相庄村,第一时间发动村民,根据自家实际,搜集家庭典型事例,总结自己的家风家训内容。村“两委”负责对村民总结出来的家风家训进行提炼,并统一制作成醒目牌匾固定在各家大门口,提醒各家各户时刻按照家训规范言行。村党支部书记杨国强说,村民们不但把家训挂了出来,家家户户也是按照家训去规范自己的言行。

“家风家训是俺自己总结的,还贴在俺家的大门上。俺是党员,要是俺遵守得不好,脸面往哪儿搁啊?”村民刘国明说。

80岁的村民张景波看到记者,也赶紧走过来讲述他自己的变化。老人说:“现在别说乱扔垃圾了,我这80岁的老烟民都会把烟头掐灭后拿在手里再扔进垃圾桶。村子变美变干净了,大伙也都想维护好劳动成果。”

“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是杨国强家的家训。杨国强凭着自己的努力,在县城经营着一家有100余名员工的弯头管件公司,而且做得风生水起。2010年,杨国强的父母让三兄弟抓阄分家,老大抓到的是砖房,老二杨国强抓到的是新盖的大瓦房,老三抓到的是一块地基。没了住所日子怎么过?本就不富裕的三弟犯了难。杨国强二话没说,将自己的房子让给了三弟,并给了哥哥、弟弟每人3.5万元。杨国强说,父亲去世前就一直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才,家庭和睦才能做成事。如今,他们兄弟在教育子辈、孙辈时一直传承着父亲的教诲,就连杨国强5岁的小孙女,每隔一天都会从北京打来电话或者发视频,问候太奶奶。现在,老杨家三兄弟个个家庭和睦,生活殷实。

如今,张相庄村家风家训牌挂起来后,村里吵架的少了、宽容的多了,全村文明之风逐渐浓厚起来,村里两户家庭还被评为“最美庭院”“星级文明户”。通过激活乡村自有文化内涵,张相庄村充分调动起群众管理发展村庄的积极性,形成了文化的向心力、感召力和无形的约束力。

“好家训是教育子孙的好教材,是治家的传家宝,得让它从村民家中走出来,变成全村、全县的精神财富,把各家的家训挂出来晒晒,不仅可以让村民有自豪感,也可以让其他村民效仿学习。”盐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徐丽霞说,随后盐山县还将进一步推行家风家训建设工作,通过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优秀家训,进一步提高家庭文明创建水平,提升城乡居民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力争年底前家训挂门楣在全县所有家庭实现全覆盖。

好家训鼓舞人心

正能量更加充沛

“学家训、传家训、晒家训”。盐山镇吴家阁村党支部一号召,家家户户都响应。

村民张金胜家庭条件不算好,但是他和老伴儿努力自食其立,并且省吃俭用供孩子读书,如今儿子儿媳都是博士。张金胜的哥哥也是低保户,但家里的两个孩子同样都是大学生。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这是因为他家有祖训:“让孩子们读书”。

吴家阁村退休教师张俊德家门楣上的家训赫然写着“鸟飞先硬翅 人行须读书”。张俊德说,他的父亲虽然只读过一年书,但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并以此要求教育他们。张家也因此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一家两代14口人,9人从事教育工作,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村里70岁的老党员程金池说,有句老话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如今,他还把每家每户的家训抄下来,拿给子孙看:“这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咱要好好地学。”

如今,吴家阁村400多户村民都挂上了“家规家训牌”,1000多米的家训村训文化长廊也成了吴家阁村一道靓丽的风景。“好的家风家训,要展现到群众面前,发挥其教育教化功能,扩大家风家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从而去影响更多的家庭。”村党支部书记刘刚亮对此感受颇深。

在盐山县,像张金胜、张俊德家一样,受家训影响的家庭还有很多。

刘风贤和妻子王桂英是盐山县东三里村一对年过花甲的残疾夫妇,刘风贤是肢体残疾,王桂英是一名聋哑人。老两口虽身有残疾,但不向命运屈服,他们自主创业,开办养猪场,多次受到县残联表彰,他们用自己的实例教育孩子,三个儿子全都事业有成。为此,刘风贤还曾受邀到盐山县电视台,在《盐山好家风》栏目中讲述他的家风故事,让好家风成为更多人学习的榜样。

韩桥村卢凤英家庭的家训是“仁爱宽厚,父慈子孝,邻里友爱,克勤克俭”;张相庄村孟福荣家庭的家训是“百善孝为先”……她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家训,自觉孝顺老人,细心照顾公婆,在村里、县里、市里传为佳话。

好家风带出好民风

道德引领效果显现

盐山县西圣佛村是去年盐山县选定的试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向广大村民开展理论宣讲、主题教育、文化传承等方面提供了宣传平台。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军说,实践站成立之初,他们就把家风家训建设作为开展工作的重头戏,仅一周时间,全村229户家庭就完成了由家庭商定、自定家训征集工作。随后,村“两委”统一制作家训牌挂上各家门楣,营造了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氛围。

“和睦友善,勤俭节约”是西圣佛村董凤娟家庭的家训。她的家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夫妻恩爱、尊老爱幼、热心助人,是邻里交相称赞的家庭。村民们都说,一家人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平平淡淡就是咱老百姓的好日子,咱都得跟凤娟家学。

家风乡风好,陋习自然跑。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徐丽霞说,立足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盐山开展了家风家训建设活动,通过家训挂门楣,让广大群众时刻谨记祖辈的教导,做好家风的践行者。实践证明,盐山县近年来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越来越充沛。

据悉,5年来,通过立家风树家训活动的开展,盐山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5个;公益事业蓬勃发展,各行各业拥有志愿者服务队200余支,8000余人;各级各类道德模范层出不穷,全县共评选出道德模范500余人, 6人获评“河北好人”,“沧州好人”和“沧州好人提名奖”获得者达73人。

2021-04-25 ——探访盐山家风家训建设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0617.html 1 5万余家庭家训挂门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