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申 萍 本报通讯员 王翠娥
山楂树、樱桃树、花椒树枝叶茂盛,葡萄藤向墙外探着“脑袋”,倚墙而建的兔舍、羊舍里的小动物欢跳,莜麦、生菜鲜嫩得发着油亮的光……走进这家农家小院,记者立刻被这满院的春光吸引。这是“大校村官”石炳启和妻子鲁媛归乡后,新建的另一个家。
石炳启是河间市兴村镇大庄村人,1978年参军入伍,后来与出生在部队大院的女兵鲁媛结婚。2017年11月,石炳启在副师职大校工作岗位上退休后,放弃北京的舒适生活,回大庄村当起了村官。“我的根在这里,回老家就是想为家乡做点事。”2018年,石炳启回乡担任大庄村党支部书记,挽起裤脚当起农民。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伴儿,本可以留在北京含饴弄孙、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妻子鲁媛,也跟随石炳启回到农村。
上任后,石炳启每天忙“治村”,白天出门晚上回家。在北京生活惯了的鲁媛,离开朋友、同事的生活圈,女儿身处部队也不在身边。纵然有孤独和不适应,但她知道石炳启的脾气,说过要带领着村民过好日子,他会拼尽全力去做。鲁媛在照顾好老伴儿生活起居的同时,试着打理起小庭院。学着种菜、种树,学着围院墙、搭棚子,养鸡、养羊、养兔子……时间久了,鲁媛的指甲里总是带着泥,手也变得粗糙。当她向石炳启埋怨“我这可是拿过手术刀的手”时,石炳启总打趣道:“你看你来了农村,还学了一身的本事呢。”
三年前,大庄村的路坑洼不平,乱堆的垃圾散发着臭味,私搭乱建的房子横七竖八……“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规矩约束。”石炳启决定从治乱开始,先后制定《大庄村房屋街道管理规定》《大庄村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等19份文件。他回家每天和鲁媛念叨最多的是“李四今天没按规矩扔垃圾”“篮球场准备建在村委会前空地”“老孙家的违建这些天不好拆”等治村工作。刚回来时,石炳启是个白白净净的人,后来被晒得黝黑,一双新鞋没多久后跟就被磨破了,经常一层厚厚的土。鲁媛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深知老伴儿这个当家人不好做。
修建村前路,工程造价13万元,大庄村拿不出这么多钱。看着石炳启着急,鲁媛积极在全村工作微信群里动员村民为修路出把力。村民积极响应号召,义务出工,最终只花了不到6万元,就把路修好了。抓党建、抓村规、拓宽田间道路、修整地下排水管道、收回闲散土地、建立篮球场、建设文化广场等,石炳启回乡让大庄村换了新“模样”。鲁媛也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她经常在村里转悠,发现有村民不在规定地点存放垃圾,她就上前劝说:“咱们都是村里的一员,都有义务维护好村庄美丽。”
为了帮村民种出好品质的蔬菜,鲁媛积极联系中国农科院引进蔬菜种子,还通过微信向村民们分享种菜的科学方法和养殖技巧。慢慢地,这个北京来的“新人”深受大家的尊重,村民之间发生纠纷也愿让鲁媛给“评评理”。
短短三年,凭着一份责任、一份真诚、一份贴心,石炳启和鲁媛的回乡付出,把矛盾频发、垃圾遍地的后进村变成安定和谐、美丽整洁的模范村,也把军人的形象树在了老百姓的心窝子里。石炳启总说:“鲁媛从‘城里人’到‘村里人’,从‘部队大院’到‘农家小院’,不仅是我的‘贤内助’,还是我的‘好搭档’,军功章有她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