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30日
第01版:01

运河,从历史流向未来

本报记者 孙 健 本报通讯员 李朋飞 刘占勇

沧州获得2022年省第六届园林博览会举办权的喜讯尚未消散,狮城百姓又迎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今年启动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建设,打造展示运河文化的新地标。

让古老的大运河重焕生机活力,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回应群众关切的民心工程。从南川楼整体征收改造到园博园加速推进,从大运河治理修复提升到运河沿线特色小镇建设……一桩桩、一件件,都在催生着大运河的精彩蝶变。

这一切,都源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定信念:始终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批示,按照省委书记王东峰来沧调研精神,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格,精心做好规划设计,以壮美运河之新容颜,重塑千年风韵之新形象。

宝贵的遗产,流动的文化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毛泽东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以豪迈的气概再现了曹操北征乌桓的历史往事。而这段历史与沧州运河密切相关——东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为征伐乌桓,命董昭开凿平虏渠,这便是大运河沧州段的前身。

从那时算起,运河已在沧州大地流淌了1800多年。她就如沧州的“母亲河”,滋润着这方热土和两岸儿女。从三国到隋唐以至元明,几经疏浚开挖,京杭大运河形成了今天的模样,沧州也成为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运河绕郭流滔滔,高桅大舵长短篙”“渔唱樵讴听不辨,人声半在水声中”等诗句,再现了历史上沧州作为运河重要码头的荣光。如今,在沧州博物馆内,还陈列着从运河沉船中挖掘出来的瓷器等文物。

南北往来的船队在给沧州带来繁华的同时,也成就着沧州人走南闯北的梦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并滋养伴生出河工、漕运、商贸、武术、杂技等众多文化资源,留下了清风楼、南川楼、朗吟楼等文化遗存。历经一代代的文化传承,沧州的运河文化历久弥新。可以说,运河既是城市的精神文脉,又承载着宝贵的文化记忆,是沧州的“根”和“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重要指示,为沧州进一步保护、传承、利用运河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为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我市以“严细深实快”作风着眼顶层设计,按照《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求,坚持高质量做好全域谋篇布局。统筹谋划大运河沿线的产业、城镇、生态、交通、文旅等功能,着力构建一条主轴带动整体、多点联动形成合力的空间框架,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了质的飞跃和量的提升。目前,《沧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已经编制完成,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交通体系建设、土地空间利用六大专项规划,已完成专家评审。

在运河岸边有名的“网红打卡地”——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今年,又有了新变化。一株株新植的樱花树、油松、白蜡、栾树等绿植已抽出了嫩芽,在微风中摇曳。沿运河建设的亲水平台也初具雏形,方便市民近距离走近运河、感受原生态风光。

“做到人水相亲、城水相融,是重塑运河风采、提升城市品质的内在要求,更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市运河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把城市区作为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中之重,深挖“河”文化,做好“水”文章,明确了“4个定位”——大运河文化重要承载地、城市生态休闲走廊、城市重要标志、大运河国际体育赛事举办地;“4大片区”——永济片区(渤海路至永济路)、人民公园片区(永济路至新华路)、清风楼片区(新华路至黄河路)、御河片区(黄河路至海河路);“3条主线”——保护绿线、风貌建筑控制线、核心监控区范围线;“4项工程”——河道拓宽清淤、堤顶路贯通提升、两岸绿化提升、运河桥梁修建装修及两岸亮化等工程。

(下转第八版)

2021-04-30 本报记者 孙 健 本报通讯员 李朋飞 刘占勇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1116.html 1 运河,从历史流向未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