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其征)日前,我市印发《关于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具体措施》,通过创新开拓方式、企业服务、要素投入等措施,为“十四五”时期沧州外贸创新发展培育新动能,加快推动沧州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创新开拓方式,优化国际市场布局。主动融入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引导帮助企业充分享受自贸协定政策红利。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签署为契机,巩固与东盟及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落实通关便利化措施,实现鸭梨、红枣等特色农产品快速通关。举办面向俄罗斯、日本、韩国及东盟、欧盟等主要出口市场的线上贸易促进活动。以“丝路行”活动为契机,借助知名展会平台举办“展中展”,扩大“沧州制造”出口。加大对重点市场宣传推介力度,及时发布政策和市场信息。
创新制度安排,优化区域布局。优化港口规划布局,综合港区重点发展集装箱、滚装、多用途、粮食码头及物流园区;散货港区重点建设矿石、原油、LNG等大宗能源及原材料码头。举全市之力支持渤海新区开发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化工、冶金装备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生物医药、合成材料、通用航空、主题旅游等新兴产业。支持黄骅、盐山、孟村等县(市、区)扩大五金建材、管道装备出口。支持任丘、河间、肃宁、献县、东光和泊头等县(市、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扩大汽摩配件、玻璃制品、裘皮制品、包装机械和压瓦机械出口,做强传统优势产业。
创新企业服务,优化外贸经营主体。在精细化工、五金建材、机械设备、车辆配件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外贸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境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供需保障的互利合作,培育一批进出口规模超5亿元的龙头企业。积极开展中小外贸企业成长行动计划,支持化工、生物医药和数字经济领域“专精特新”中小外贸企业走国际化道路,到“十四五”末,在渤海新区、献县等重点县(市、区)培育40家以上富有活力和创新力、专业化程度高、协作能力强、出口超1亿元的“小巨人”企业。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外向型企业,引导更多企业走进国际市场。
创新要素投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鼓励外贸企业实施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改造,对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优先列入市重点技改项目予以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市、区)申建国家农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鼓励外贸企业对标国际标准开展生产和质量检验,支持企业建设出口产品质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加快推进与重点出口市场认证证书和检测结果互认。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以及铁矿石、煤炭、LNG等资源进口。鼓励优质消费品和国内紧缺产品进口,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提升现有粮食、水果、肉类、整车进口口岸功能。
创新发展路径,优化贸易方式结构。巩固和扩大一般贸易规模,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以技术、标准、质量、品牌、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提升加工贸易,缩减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鼓励加工贸易企业由加工组装向技术、品牌、营销环节延伸。面向东北亚地区,尤其是日本、韩国等重点国家,大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出口带动能力强的加工贸易大项目、大企业。发展高端装备再制造、保税维修、委外加工等新业务。
创新运营方式,推进外贸基地和综合保税区建设。推动我市河间玻璃制品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泊头果品、盐山和孟村管道装备、南皮五金、任丘汽摩配件等10家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做大做强。支持有条件的外贸基地申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依托研究院所、大专院校、贸促机构、行业商协会、专业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搭建研发、检测、营销、信息、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