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07日
第02版:02

一颗匠心“泵”发力量

——“沧州大工匠”、河北恒盛泵业股份有限公司工艺部部长董春霞的故事

本报记者 申 萍 本报通讯员 陈 磊

董春霞,河北恒盛泵业股份有限公司工艺部部长,从一名普通的车间工艺员到高级工程师,一步步成长为工艺技术带头人。她刻苦钻研业务,敏锐洞察国内外先进机械加工工艺方法,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参与研发的加油泵、给水泵、凝水泵等均为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核心产品。

“这个地方的加工面尽量靠近床头箱,选取适当刀具增强系统刚性、精准性;精、粗加工在同一工序时,要考虑热胀冷缩、加工应力等因素,一定要把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河北恒盛泵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董春霞按照图纸指导工人操作完,又到数控机床前查看电脑控制平台上的参数。见到记者,她忙放下图纸,转身离开时,还不忘叮嘱员工几句。

每次新产品研发,董春霞身上紧绷的弦直到样品评审通过才放松,那一刻她也最快乐。1991年,从河北工学院毕业的董春霞回到家乡工作。实习的半年里,各工种体验一遍后,她发现“一块铁头”从图纸到精密零件,工艺设计工种最具挑战性。

董春霞从车间工艺员做起。每天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车间或实验室,每周一天的公休日,她也会跑到单位加班,图纸、刀具、机床等成为她亲密“伙伴”。

2007年,厂里承接了多型螺杆泵的研制任务,当时国内只有一家泵厂生产过一种小型号螺杆泵,但并不能满足客户要求。没有可参考的经验和资料,董春霞临危受命。

仅靠客户提供的一台样机,她经过勘验、测绘、画图,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用了半年时间才设计出图纸。没有专用机床、刀具、夹具,董春霞又和同事们对现有设备进行研究改进。一次次试验,泵的精准度总达不到要求,董春霞压力倍增。一边是工作,一边是家庭,年幼的孩子和瘫痪在床的父亲需要照顾,这也没有打破她追求卓越、推动创新的恒心。最终,采用三维模型反复计算、比较、优化设计专业工装夹具,又经过多次试验改进,螺杆泵的加工精度误差从1毫米减小到0.02毫米,达到国外先进水平。

不止于成绩,董春霞把每一次压力都当成动力。2018年,客户要求对混输泵撬块产品设计工艺进行改进,多家泵厂因没有相关技术支撑拒绝订单。恒盛泵业接到订单后,进行技术革新的任务又一次派给她。经过多次模拟、试验,她设计的泵撬集机械、仪表、电气控制箱等多功能于一体,打破了油气混输领域长期依赖进口产品的局面。

以匠心致初心,董春霞专注于技术攻关,不放过每一处细节。在对三螺杆泵试验中,她发现改变转子的形状,泵的精准度和耐磨性提高了不少,针对该项工艺工装设计,她主持成功完成型号SN系列共计13种规格的三螺杆泵,该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输送燃料油、润滑油、矿物油等石油、石化行业。她因此取得了《一种新型三螺杆泵型线》等3项实用新型专利。

每一次技术革新“泵”发的力量,推动董春霞去迎接一次次新挑战。去年,公司接到订单,客户要求生产一种新型的凝水泵。按照提供的设计图纸,董春霞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国内现有设备无法保证零件加工。经过不断探索,她创新提出把其中一个零件拆装成两个零件加工,再焊接到一起。为了加工拆开的零件,她又重新做了两个工件装夹工艺设计、一套焊接工艺设计,问题迎刃而解,加工后的样品通过评审专家验收。“一拆一结,看似简单的工艺,却迈出了一大步。”得到设计专家的肯定,董春霞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30年来,董春霞专注于一件事,凭着执著与匠心,“泵”上花开。她成了泵业工艺技术权威,负责起草企业标准《输油齿轮泵》《内环式高粘度转子泵》《凸轮转子泵》等。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自己不凡的人生。

2021-05-07 ——“沧州大工匠”、河北恒盛泵业股份有限公司工艺部部长董春霞的故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1395.html 1 一颗匠心“泵”发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