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母亲”王玉珍:
“老妈妈,您年轻的时候为党、为革命作出过贡献,您是功臣啊!”与我们一起来看望王玉珍老人的沧州市和河间市老促会的负责人,紧紧握住王玉珍老人的手说。
“孩儿啊!不能那么说,同志们也为革命作出了贡献。”老人王玉珍还真有范儿。一句“孩儿啊”的乡音让大家感觉很温馨。
王玉珍是河间市北石槽乡唐庄村人,因腿脚不便,需要靠助步器走路。但是,得知有人要来,她早早地坐在家门口等待。黑底红花的上衣,让老人显得格外精神。
王玉珍如今跟着儿子一起生活,很快乐,也很知足。她说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是共产党带领大家打下来的。
“我入党正好80年了。”老人热情地招呼大家进屋。坐定后,拉住我们的手,思绪回到了那段革命的岁月。王玉珍出生在河间故仙乡西洋庄村,1941年,还是16岁小姑娘的她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是她在识字班时候的事儿。
“那时候,入党是秘密的事儿,就是俺娘也不知道。”王玉珍说,为了躲避日军和汉奸,党员们只能秘密开会。天黑了,王玉珍和其他党员五人为一组,穿过地道碰头,在地洞里接受组织交给的任务。
“娘,我出去一会儿,到洼里挑野菜去,回来咱们打烀饼吃。”这是王玉珍最爱说的一句话,也是她送情报打掩护的一个理由。那时,党员们一开会,或者是给八路军送信儿、送情报,王玉珍就要挎着篮子去打野菜。她把情报叠成小三角形,插在鞋底里,趿拉着鞋就出门了。
“你天天去挑菜儿,你挑的菜儿呢?”每次回来,篮子里没有几棵菜,这引起了她母亲的怀疑。
“娘,你别问了。这是大事儿,要是告诉你,暴露了,你就没闺女了。”问急了,王玉珍就这样跟娘说,慢慢地,娘就不问了。
不过,王玉珍的爹娘心里知道自己女儿干得是大事儿,也用行动支持着女儿。
在王玉珍家里,经常有八路军伤病员来养伤。走了来,来了走,前前后后,大约有7位。
“哥,你忍着点吧!”王玉珍回忆道,有一位姓石的战士,腿部受了伤,一直在她家的西屋里养伤。她给小伤员清洗伤口、换敷药膏。由于伤口太深了,小战士疼得直冒汗。这位战士下不了炕,王玉珍的母亲不仅送饭,还给他端屎端尿。直到一年后,这位战士才痊愈。
“妹妹啊!你就是我的亲妹妹!娘啊!您就是我的亲娘!我这次走了,可能就再也不能回来了。”这位小战士在归队前,扑通一下子就跪在了她们娘俩面前,哭成了泪人。
“哥啊!你是为了国家。我们也是为国家,咱们是一家人啊!”三个人哭着抱在了一起。自从那位战士走了以后,一家人再也没有见过他……
新中国成立后,王玉珍在唐庄村做了3年村妇联主任、5年生产队小队长,获得农业学大寨标兵称号,也有不少奖状。
王玉珍和丈夫生有两子、一女。因为要强,她白天领着大家去洼里干活,晚上还要喂牲口。作为一位妇女干部,耕地、推水车这样的活儿她拿得起、放得下。由于顾不上孩子,这看孩子的事儿成了丈夫的活儿……
“那时候,哪承想有如今的幸福生活啊!”王玉珍说,如今党的政策好,儿女们孝顺,自己才这么长寿。
采访札记
王玉珍老人虽然已96岁高龄了,没有想到她如此思路清晰、思维敏捷,还不时地跟我们开着玩笑。采访就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着。
老人有哮喘病,说话有点儿吃力。但老人谈起自己革命的故事,说得很自如、很流畅。其实我们知道,王玉珍老人经历一点也不轻松。在革命的年代,不仅处处艰难困苦,还时时有生命危险。然而,正是由于无数先烈们意志坚定、舍生忘死,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老人很幽默,也许她不想把过去的痛苦传给我们,而是要把欢乐传给我们。老人很自信,也许她本身就有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这种精神让她战胜了一切困难,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