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08日
第03版:03

“油条诗人” 高洪彬

本报记者 贾世峰 摄影报道

深夜学习创作诗词

在沧州市区维康路口的一个早餐店内,竖着一块黑板,上面写着一首《临江仙·豆浆》:“黄豆精挑淘净水,千磨方始成浆。久经炉火得醇香,浮糜终略过,一碗暖心肠。甘露相提仍逊色,任由百品千尝,人间至味是平常,思来犹胜酒,沉醉了时光。”

这首词以豆浆为题,寓意人生需历练的哲理,有情有景,平仄工整。人们或许以为这是诗词达人所作,其实是这家早餐店的店主高洪彬所写。初中毕业的高洪彬,苦学诗词10余年,创作了数百首诗词作品,被别人亲切地称为“油条诗人”。

从小爱好诗词

“五一”长假,记者来到高洪彬的早餐店,高洪彬正在忙着炸油条,偶尔有顾客看看黑板上的词作,一个小男孩还站在黑板前轻声读了起来。“老板真有才,写得真不错。”孩子的母亲轻声说道。

“诗词只是我的业余爱好,这些年写了不少诗词,现在的水平尽管还是不高,但比初学时已经强很多了,现在再看自己以前写的诗词,都是些打油诗、顺口溜,不能算是真正的诗词。”高洪彬说。

高洪彬今年52岁,东光县人,他自小喜欢读书和写作。由于家庭原因,他初中毕业后没再上学,但读书写作的爱好却始终如故。

1993年,高洪彬来到沧州市区,开始做早点生意。每天凌晨3时多就得起床进货、准备食材,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的觉,非常辛苦。生活的艰辛让高洪彬感触很多,而性格内向的他就想把自己的生活感悟写下来。“每天下午会有些空闲时间,我就琢磨着写诗,那时候根本不懂平仄,就写成了顺口溜。”高洪彬说,从那时起,写诗成了他抒发感情的一条途径。

曾受诗词高人指点

2009年,高洪彬买了台电脑,开始利用电脑学习诗词写作知识。从模仿开始,学习诗词的平仄韵律等知识,并加入了几个诗词和楹联爱好者的QQ群,诗词水平慢慢有了提高。

“真正创作诗词得从2012年算起。”高洪彬说,平时看到、听到的事,都是他诗词灵感的来源。“有时骑着三轮车突然来了灵感,我就会赶紧停下来,拿手机记下来,然后在闲暇时,再整理琢磨,创作成符合韵律平仄的诗词。”他创作的咏春四首诗,其中《咏春四》中有两句“岸柳摇新绿,黄莺唱好风。”就是路上偶得。狮城的夜景,公园的春色,忙碌的市民,家人的温情,都被他写成了诗词,留下了岁月的记忆。

高洪彬说,已故的沧州诗词协会原会长王永乐是他非常尊敬的师长。“这两年水平有所提高,王老先生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据他介绍,2018年,王老先生曾专门来早餐店找过他,由此相识。后来,他拿着自己创作的诗作上门拜访王老师,两人摊开诗作,按照古韵、平仄对格律,逐首、逐句、逐词、逐字地推敲研究。“我记得王老先生对我说,你的诗词写得很不错,可以‘出师’了。”这句话让高洪彬既高兴又感动。

10余年创作近500首诗词

一开始,高洪彬把自己写过的诗词都记录在了QQ空间里,后来又发到了微信朋友圈里,朋友的鼓励让他非常高兴。10多年来,他创作了大约近500首诗词,写景、状物、抒情,越来越像模像样。市民李洪军是高洪彬的朋友,很有书法造诣,也是一位水果批发商,晚春时节,他来到朋友店里,看到辛苦劳作的朋友和店里琳琅满目、新鲜翠绿的蔬菜,来了诗情,为好友做诗一首:“本作擎天柱,还为弄墨人。行车更载月,纳货影披晨。暄市终怀志,静时焉道辛。纵观三室色,四季俱如春。”李洪军看了高洪彬的诗非常高兴,“老高把我的大高个的特点、写书法的爱好和每天劳作的辛苦都写出来了,我会好好珍藏这首诗。”

2018年的一天,高洪彬因家中有事需要歇业,就在黑板上写了一首诗,将歇业的意思表达出来,竖在了早餐店门前。“别人一看就明白,这让我非常高兴。”之后,早餐店的黑板就成了他发表诗词作品的一个“窗口”。“现在,经常有人专门来看我写的诗词,这也给了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高洪彬说。

昨天,高洪彬又以《沧州一绝·炸老虎》为题创作了一首诗“狮城独一绝,餐点有文章;鸡蛋做心胆,容颜化虎妆。坦然由火烈,自在品油香;不与山林啸,任人称大王。”高洪彬说,现在,他的诗词创作已经越来越熟练了,而且为了提高自己的古文学修养,他开始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中国历史,并练习书法。“中华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越学越觉着自己的知识短浅,但这也让我更有兴趣学下去。”

精读《唐诗三百首》成了高洪彬的习惯。

2021-05-08 本报记者 贾世峰 摄影报道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1505.html 1 “油条诗人” 高洪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