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勾勒出这样一派乡村美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而今,在河间市景和镇,随处可寻得如此安逸的生活。
漫步丰尔庄园、意馨生态观光园,花儿吐芳,瓜果满藤,土地“长”出好风光,乡亲们的日子更有奔头。
穿行于村庄间,垃圾不落地,污水进管网;文化广场上,娱乐健身全民乐……一村一景致,处处皆美好。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党组织握指成拳,凝聚发展合力、人才合力,村庄发展驶入快车道。
“俺们日子更红火了!”“乡村振兴劲头更足了!”如今在景和镇, 一个个既增“颜值”又添“气质”的美丽乡村遍地开花。
乡村变成“桃花源”
—美了村庄富了老乡
暖风轻拂,草美花香,绿意盎然。河间市景和镇丰尔庄园“浓妆淡抹”再度惊艳亮相,吸引人们争相来此观光“打卡”。
漫步园中,不经意间会邂逅一片小花。顶着毛茸茸小脑袋的蒲公英,你牵着我,我挨着你,煞是惹眼。一个女孩摘下一朵绒球放在手心轻轻一吹,小小“伞兵”随风飘散,越飘越远。
二月兰打开紫色的小喇叭,向人们发出热情邀请。红白相间的欧石竹,随风舞动着绸片般的花瓣。蜜蜂园、恐龙园、马术表演、大棚采摘、摩天轮……站到路口,人们总会望着指示牌纠结一番:“到底先转哪儿呢?”
沿丰尔庄园主路向南,再东行,便到了意馨生态观光园。
流水潺潺,绿树环绕,行走其间,时间仿佛慢了下来。大棚中,新鲜的瓜果在蔓叶间若隐若现;民俗博物馆里,一件件农耕老物件默默诉说着旧日时光;乡村大舞台外,生、旦、净、末、丑雕塑栩栩如生;温泉康养园、水上乐园等特色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筹划中……届时,这里将成为休闲养老的“世外桃源”。
景和镇距离河间市区与沧州市区均为35公里,沧保公路贯穿其中,沧保高速设有出口,交通便利。作为典型的农业乡镇,景和镇以土地流转为抓手,紧紧围绕“宜业宜居、魅力景和”的发展目标,把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和载体,通过招商引资开发乡村资源,建设了丰尔庄园、意馨生态观光园、京南牡丹生态园等乡村旅游景点,将景和田园景区打造成为京津冀及周边城市的“后花园”,开启了乡村旅游新时代。截至目前,景和镇共流转土地4.6万亩,流转率为73%,吸纳带动周边3500户农民致富。
土地“长”出风景,美了村庄富了老乡。说起如今的幸福生活,正在丰尔庄园打理花草的杨辑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一年到头在地里忙活,也挣不了多少钱。如今,俺都挣上‘双薪’喽!一亩地每年租金六七百元,俺在园区打工,一天还挣100多块钱,一个人一年能收入三四万元呢。” 杨辑明直了直腰笑着说。
支部书记“打擂台”
—村庄建设“晒”又“赛”
4月初,西丰尔庄村迎来一个“检查团”。
“检查团”的成员并不是生面孔,而是景和镇各村的党支部书记和各片区的片长。他们这次来,是专门给西丰尔庄村的环境卫生挑毛病的。
村党支部书记周义明走在队伍前面,一边详细介绍村里的情况,一边耐心回答“检查团”成员的问题。
“咱村卫生怎么保持得这么干净?”
“俺村每个月10号都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党员捡拾垃圾、清扫街道。虽然村里有保洁员,但卫生保持还得靠大伙儿自身。这不,有村民提议能不能把党员活动扩展为全村村民活动,大伙儿都抢着为村里出力。”
“各家门口的树是村里统一种的,还是村民自己种的?”
“主街道和部分街巷的树是村里种的,村民见缝插绿又补种了些,尤其到夏天,绿树成荫,花草掩映,在这环境中生活多舒坦。”
还没等别人打分,周义明先自我总结:“目前,俺村环境只能算基本达标。俺又申请了一些资金,计划再绿化3条街道、硬化5条胡同,光街角明面上干净不行,死角、细节之处还得下大力度整整。”
曾家务村除了参加乡里“擂台赛”,自己村里也打起了擂。
为切实破解环境卫生难保持的问题,提高村民的参与积极性,曾家务村推行“红黑榜”制度,对房前屋后卫生保持的好的、自觉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经道德评议委员会评议列入红榜,在评优评先、入党参军等各方面优先考虑。对随意乱堆乱放、破坏村庄环境卫生屡劝不改的,经评议后列入黑榜。在办审批、开证明等需要村委会出具手续时,需切实改正,并经道德评议委员会评议通过后,方可恢复正常。
红黑榜的设立,让村庄环境卫生从“不关我事”变成了群众“自己的事”。村庄干净了,村民心情舒畅了,共建共享的内生动力也更强了。
景和镇所辖29个村庄,经济发展有高有低,如何激发村干部的工作热情,把村庄发展推向快车道?景和镇以河间市党支部书记“擂台赛”为抓手,把全镇划分为4个片区,组织29个村全面进行综合比拼。村党支部书记以工作述职、实地查验、群众打分等形式,对各党支部工作进行考评,并将“擂台赛”成绩与年度评优评先和绩效工资挂钩。在“擂台赛”的比拼过程中,村干部不比基础比干劲、不比困难比发展,全镇形成人争先进、事争一流、逢先必争、逢旗必扛的浓厚氛围。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实施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车头”强不强,直接影响一个村的发展。近年来,景和镇党委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园区、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积极探索推行“党总支+”田园党建模式,下设文化兴丰党总支、西南花海党总支、生态农业党总支、现代商贸党总支4个党总支,将非公企业、农村两个领域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强化党建引领功能,提升强基富民成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党总支+”田园党建量身定制“4321”工作机制,即整合土地资源、项目资源、组织资源和信息资源,凝聚发展合力;开展将党员向家庭农场主培养、家庭农场主向党员培养、党员农场主向村干部培养3项活动,凝聚人才合力;发挥企业资金、镇村干部群众工作两大优势,凝聚资金工作合力;在党总支的带领下,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农场与周边村庄和谐发展的总目标。党总支建立后,在资源利用上实现了土地、党员、阵地、活动共享,企业与农民共享土地资源带来的收益,非公企业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共享党员人才,党总支活动中心成为下辖各支部的共同组织阵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和传统文化活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人居环境整治“动真格”
—乡村蝶变展新颜
4月21日10时30分,记者走进东丰尔庄村文化广场,84岁的老人张秀芬正在广场上散步。“这会儿做饭还早,俺再出来遛达会儿。自从建了这个广场,俺在屋里都闷不住喽。”老人笑着说。
“一个小广场让您这么有幸福感?”这话问到了张秀芬心坎上。“以前,这是片垃圾坑,附近户家的垃圾、柴禾都在坑边堆着,一到夏天臭哄哄的,害得俺都不敢开窗户。”张秀芬眉头紧锁,仿佛又闻到了以前的难闻气味。
2020年5月,听说村里要把垃圾坑改造成文化广场,没等村干部上门做工作,张秀芬主动找到村委会,“俺家的树该刨就刨,村里为大伙儿改善环境,俺全力支持!”
这边的柴火垛,是这家主动清走的;那边的几棵柳树,是那家主动刨的。从广场动工起,这里暖心的故事每天都发生。
正和张秀芬聊着,正对广场的大门打开,村民王奎凤拿着扫把在门口扫了起来。“别扫了,一会儿保洁员就来了。”张秀芬提醒了句。“没事,拉土的车在这儿经过掉了些土,俺顺手扫几下。”王奎凤笑着说。
走在广场中,“邻里间,和为贵,相互帮,不添乱;讲卫生,爱环境,乱堆占,不可为……”村规民约文化墙上的行行字迹格外醒目,在东丰尔庄村,和谐、美好成为一股新风,荡漾百姓心间。
驶入石灰屯村,粉刷一新的文化墙,干净宽敞的柏油路,绿树环绕的村道街巷,记者不由称赞:“这村环境不赖。”
一户人家门口挂着星的牌子格外显眼,下车进院,灰砖白墙、窗明几净,干净气派。冯炳辉正举着水管在院子里浇菜,见到记者,他关掉水龙头笑迎过来:“欢迎来俺家参观。”
冯炳辉和老伴爱干净,自从被评为河间市美丽庭院,老两口更是提高了小院的标准。小菜园里,除了叶菜,他还种上草莓、油菜,影壁墙旁又新栽了两棵核桃树。“有花有果还有绿,这才跟美丽二字沾边呢。过些日子,俺再在门口砌上花池种点儿花,让院里院外都变得漂漂亮亮的。”冯炳辉眉眼间皆是幸福。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这首打油诗的背后,反映的是农村“肌体”的顽疾、乡村振兴的痛点。
为了彻底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公共服务建设滞后等问题,景和镇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各个村庄,针对出行难、如厕难、村容村貌差等农村环境“短板”,制定整治作战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调动社会资金,真抓实干打响农村人居环境“保卫战”。
开展村庄规划,对街道房屋建设进行村审批、镇报备,严禁私搭乱建;完善道路硬化,各村主要街道安装路灯,全部实现路面硬化;完善村规民约,将村庄卫生长效清洁列为重点,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开展志愿服务,每月组织党员群众,对村内街道进行义务打扫,对农户卫生进行评比,美丽庭院、精品庭院实行挂牌……如今,穿行于景和镇各个村庄,屋舍俨然,阡陌纵横,一村一景致,处处皆美好。
“走的是水泥路,住的是干净院;垃圾不落地,污水进管网;文化广场中,健身全民上……”在景和镇各个村庄采访,都能听到乡亲们朴实的话语,真实道出了乡村振兴给村庄带来的新变化。基层党组织强了,村民富了,村庄美了,老百姓的日子更舒坦了,人们千言万语融为一句:“这日子,真是越来越有奔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