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宝梅 摄 影 魏志广
大运河市区段南端西岸,临近黄河路处,一个开阔的公园正加紧建设,星罗棋布的绿植、曲径通幽的园路、高低起伏的微地形、充满自然气息的原生态景观……这就是由南关、张家坟片区征拆后改造而来的百狮园,一个占地470亩、集沧州特色和运河美景为一体的河岸公园,预计将于6月底建成开园。
百狮镇园
狮城雄威
从黄河路花园大桥向北,沿运河西岸行走,百狮园就在身边。
百狮园顾名思义为“百狮镇园”。事实上,这一名字因“镇海吼”和狮城而来,最大限度体现了大运河建设的沧州特色。
据介绍,百狮园里设计了寻狮、望狮、静狮、趣狮等形态各异、独具特色的狮子景观,以雕塑、影壁浮雕、展板等不同形式,展现狮子的不同神态。不同材质的狮形雕塑被放置在不同区域,展示不同的工艺和文化内涵。
百狮园建在运河边河滩地,注重原生态、微地形和高标准,利用相对高差8米的缓坡地形,设置了渡口前街、南关渡口、滨水栈道、沧曲书院、缙园、古莲池等10余处人文生态景观。
其中一处景观——缙园,与张缙墓有关。早在2019年,大运河生态修复工程张家坟施工现场,市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发现了明朝南京户部尚书张缙墓石像生石羊、石马、石虎、石狮、石供桌等文物。所发现的石像生是沧州明代墓葬中保存最完整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市文物部门对这些文物进行妥善保管,并进行清洗、修复等工作。大运河生态修复工程完工后,还将把这些文物运回原址进行展示,而缙园将成为这些文物的承载处。
海棠之路绚丽缤纷
放眼望去,公园雏形已现。园内栽种的各类乔木长势良好,工人正忙着浇水维护。记者从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了解到,目前,园内已累计种植乔木4400余棵。
园内,垂柳、国槐、白蜡、榆树、蒙古烁、美国红杉等高大乔木已营造出基本框架,有的抽出嫩芽,有的已郁郁葱葱。园内还种植了毛樱桃(花期4月-5月)、紫薇(花期6月-9月)、木槿(花期7月- 10月)、月季(花期5月-11月)等开花乔木。这些树木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本地树种,兼顾一年四季不同时节的花叶景观,保证三季花开不断。待到明年春天,百狮园里将绿树成荫,花香四溢。
最吸引人的是,这里还将打造一条海棠之路。公园周边区域将种植600棵株高4.5米-6米的绚丽海棠。品种为西府海棠、冬红海棠。据悉,西府海棠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树姿潇洒,花开似锦,花蕾红艳,似胭脂点点,盛开后则渐变粉红。而冬红海棠是北美海棠的一种,枝条粗壮,叶片肥厚浓绿,花开粉色娇艳,甚是养眼。
一树海棠花正好,春风得意笑谈中。来年春天,百狮园里海棠盛开,绿植繁茂,游人穿梭,定是另一番运河美景。
运河情怀难以磨灭
百狮园所在位置为昔日南关和张家坟两个城中村,南关靠西,张家坟靠东。明末清初,这里是运河河套,当年有个老渡口可以上船,这个老渡口就是南关口。时长日久,渡口成了一个村落。而张家坟,是明朝南京户部尚书张缙墓所在地,张家后人在此守墓,形成了村庄。
因紧邻运河,土壤肥沃,村中人祖祖辈辈以种菜为生。到后期,村里经商做买卖的人多了起来,年轻人出去打工,有的在市里工作,种菜逐渐成为副业。而历经百年,古老的村子基础设施已落后,路不好走,水不好排,人们生活质量较差。
2019年5月,大运河生态修复工程(南关—张家坟片区)启动,村民积极配合征收改造,期待新生活的开始。
“城中村消失了,但人们对运河的情怀始终没有变。”运河区南关村党支部书记朱凤桥说,在百狮园施工期间,经常有老人拿个小马扎在河沿上一坐,看机器轰鸣,看河滩变成游园,在这里居住的种种画面也涌上心头。“等公园建好了,一定要回来转转,看看这里的好风景,想想童年的趣事。”张家坟村村民张晓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