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晓卉 本报通讯员 陈 磊
市三庆工贸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技术部部长李胜海正指导员工组装新引进的生产设备。“这台机器是我刚刚从广州引进的,有了这些先进设备,我们的产品又可以更新换代,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了。”李胜海说。
熟悉李胜海的人都知道,他敢于创新、富于开拓,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面对这样的评价,李胜海笑着说:“没大伙儿说得这么好,我就是胆儿大。”1992年,大学毕业的李胜海被分配到沧州锻压厂工作,成为一名技术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复制图纸。单调的工作让他渴望有一天能用所学,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产品。工作之余,李胜海“武装”自己。那时刚刚兴起用电脑制图,李胜海便利用闲暇之余学会了电脑制图。机械技术更新很快,每次复印图纸,都被李胜海当成学习新技术的“阵地”。
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凭借精通电脑制图的优势,再加上丰富的专业经验,2004年,李胜海“跳槽”到沧州市三庆工贸有限公司技术部。刚上任不久,他就打了个“漂亮仗”:当时技术部正在绘制一个零件装备图,由于手工绘制存在误差,导致图纸在审核时迟迟不能通过。时间就是效益,这可急坏了技术部负责人。李胜海果断接下这个任务,他利用电脑绘图的精准,在原有图纸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不到一个星期就解决了难题。这一仗也让李胜海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技术部部长。
领导的信任、公司的器重,让李胜海干劲十足,他充分发挥出了一名设计人员在公司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用所学知识,积极探索、研究专业技术的创新,先后成功研发出50T反拉机、100T起鼓机、扩缩口机、胶涨管件成型机等25种设备装置。这些设备与工艺已成功应用于生产实际,为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节省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2006年,公司决定转型生产不锈钢产品,当时全国同行业企业仅有10多家,技术上毫无经验可循。李胜海主动扛起技术攻关的大旗,他带头学习新技术,电脑前看图纸,一坐就是一天。“有时候看得太投入,站起来眼前一片漆黑。”李胜海笑笑说。
尽管李胜海学得很用功,可真正把所学应用于自己的产品设计时,公司上下还是为他捏了一把汗,“老李,能确定行吗?”“没问题!”正是这份自信,给了大家希望。那段时间,是技术部最“热闹”的时候,大家集思广益,技术上的难题一个个被攻克。历时一年多时间,当合格的不锈钢产品顺利从生产线上“诞生”时,公司一片沸腾,李胜海自然是功不可没。看着源源不断的订单接踵而至,李胜海并没有止步不前,他知道,创新,永远在路上。这些年,李胜海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对不完善工艺和落后设备积极改造,勇于探索,并获得一项发明专利《一种自动对接加工装置》和2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且每年完成6项以上科研项目。为此,公司连续六年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无形资产,更是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
李胜海深知,在制造标准上掌握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是企业持续发展长久占领市场的“法宝”。为此,在技术研发的同时,李胜海多次参加关于薄壁不锈钢管材及管件的国标编辑、讨论、审定,以及行业标准的修订和团体标准的审核,为企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搞技术就是这样,活到老、学到老,技术创新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说完,李胜海又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