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14日
第07版:07

传承与创新

让铜墨盒艺术走向世界

本报通讯员 刘巨雷

“这是我最新设计制作的多边形铜墨盒作品,马上就要大功告成了。”走进肖爱国工作室,他正细细打磨着一件铜墨盒作品。

铜墨盒被人们称为“铜皮铁骨”,是盛装墨汁的器皿。因为砚台磨出的墨汁被风吹后易干掉,用铜墨盒来储存墨汁则能保湿不易挥发,随时使用又可方便携带以备书写之需,因此晚清、民国时期盛行,成为当时文人墨客的常用文化用品。

肖爱国是万里镇魏楼村人,儿时他常随父母遍访周围村庄的内画艺人,看水晶瓶制坯的场景,观内画艺术的精湛,让他对书画艺术产生了极大兴趣,他开始随当地的书画老师学习,后进入泊头职业技术学院进修深造。

2008年,连续从事十几年素描艺术工作的肖爱国,从岳父那里了解到铜墨盒工艺精湛很受欢迎,他毫不犹豫地钻研起了铜墨盒的制作技艺。

后经人介绍,肖爱国师从北京琉璃厂铜墨盒大师王林。肖爱国边做学徒,边研究学习铜墨盒制作工艺。他虚心好学,仔细揣摩铜墨盒制作师傅的一招一式,一年后就熟练掌握了许多关键技术要领。

传统铜墨盒工艺有着繁琐的制作步骤和流程,首先是下料要有精准的数据分析和细心的裁剪技艺,而后进行初步定型定位,考究的铜墨盒都是纯手工制作,不会出现见棱见角,即使是方形、四边形也略有弧度。在初步定型中来不得半点马虎,要一点一点校正,确保在后期制作中做到严丝合缝。

当时,肖爱国白天上班,晚上学习。白天上班按件发工资,工作效率和合格率与收益挂钩,和他一起的好几个师兄弟都因为工资低,中途改了行,只有他咬牙坚持了下来。晚上肖爱国一边画设计图,一边尝试制作,常常熬到凌晨。2年时间,肖爱国制作过的废铜能装几麻袋。

2010年,肖爱国学成归来,开启了自己的铜墨盒制作。

通过2年多时间对铜墨盒艺术的摸索研究,肖爱国认为,只有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才能创作出既有文化底蕴又有时代特色的精品铜墨盒。从艺过程中,他潜心钻研,努力学习铜墨盒方面的古今文献知识,让自己能够深刻理解铜墨盒文化的深厚内涵。一有空,他就向铜墨盒制作方面专家、老艺人请教学习。从平面图案设计到立体铜墨盒制作,他练成了出色的铜墨盒制作技艺。

在从事铜墨盒制作的十多个春秋里,肖爱国的铜墨盒艺术风格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他不断学习改进制作流程,在铜板焊接方面,经过不断摸索,在传承中华古老传统银焊工艺基础上,总结提炼了一整套焊接技巧和火候控制办法,将老一辈的传承手艺发扬光大,开发了一大批专业工具。

“如今,墨盒再度兴起,成为时下人们喜爱的收藏品,是因为墨盒具有的深厚文化内涵。”肖爱国深知,要让铜墨盒制作技艺薪火相传,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要有一群人,参与才能让这项技艺发扬光大。

近几年,肖爱国借助自家做古玩生意的平台,注重对外沟通交流,参加展览比赛,加强学术研究、技术革新探索等,他还广招学员,传承保护这项古老文化技艺。

如今,肖爱国依然坚持铜墨盒纯手工制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工匠的使命与担当。

2021-05-14 本报通讯员 刘巨雷 传承与创新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2444.html 1 让铜墨盒艺术走向世界 /enpproperty-->